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0页 |
·选题说明 | 第8页 |
·研究范围和本文框架 | 第8-10页 |
第2章 公司治理的涵义 | 第10-18页 |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 第10-13页 |
·公司治理问题的发展 | 第13-14页 |
·公司治理的涵义 | 第14-18页 |
第3章 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和模式分析 | 第18-26页 |
·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金融市场理论 | 第18-19页 |
·市场短视论 | 第19页 |
·利益相关者论 | 第19-21页 |
·学术界有关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方案 | 第21-22页 |
·让代理人成为剩余权益的拥有者 | 第21页 |
·利用外部竞争对经理进行约束 | 第21页 |
·强化股东对董事会的约束机制 | 第21-22页 |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方案,对管理层的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和评估 | 第22页 |
·公司治理现存的几种主要模式分析 | 第22-24页 |
·日本和德国式的银行主导型内部治理模式 | 第23页 |
·英美式的证券市场主导型的外部治理模式 | 第23-24页 |
·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式治理模式 | 第24页 |
·公司治理与治理绩效相关性研究 | 第24-26页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6-33页 |
·国内关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26-27页 |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7-28页 |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现状分析 | 第28-33页 |
·股权集中程度 | 第28-29页 |
·股权结构 | 第29-30页 |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与合 | 第30-31页 |
·公司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规模 | 第31-32页 |
·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 | 第32页 |
·董事会的独立性 | 第32-33页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9页 |
·大股东的不正当行为 | 第33-34页 |
·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 第34-35页 |
·董事会缺乏制衡机制,运作效率低下 | 第35-36页 |
·监事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不完善 | 第36页 |
·缺乏有效的外部董事人才资源市场 | 第36-37页 |
·没有建立一个有效评价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 第37页 |
·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不顺 | 第38-39页 |
第6章 中集集团治理结构分析 | 第39-44页 |
·中集集团概况 | 第40-41页 |
·中集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第41-44页 |
第7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 | 第44-52页 |
·股权结构方面 | 第44-46页 |
·培育有效的国家股持股主体 | 第44-45页 |
·国家股向法人股转化 | 第45页 |
·培育理性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 第45-46页 |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 第46页 |
·健全激励机制 | 第46-48页 |
·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 第47页 |
·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风险提供保障 | 第47页 |
·多层次激励机制和多种类激励方式的建立和实施 | 第47-48页 |
·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 第48-49页 |
·完善资本市场 | 第48页 |
·培育经理人市场 | 第48-49页 |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 | 第49页 |
·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 | 第49-52页 |
·改革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建立具体会计准则体系 | 第50页 |
·发展并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 第50-51页 |
·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 | 第51-5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