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肛垫复位术治疗Ⅲ—Ⅳ度内痔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28页 |
| 1 前言 | 第7-9页 |
| 2 资料与方法 | 第9-15页 |
| ·资料来源 | 第9页 |
| ·一般资料 | 第9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纳入、排除病例标准 | 第10-11页 |
| ·治疗方法 | 第11-13页 |
|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 ·症状评分 | 第13-14页 |
| ·住院时间 | 第14页 |
| ·术后复发 | 第14页 |
| ·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14页 |
| ·疗效判断标准 | 第14-15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5页 |
| ·复发的判断标准 | 第15页 |
|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 3 结果 | 第15-18页 |
| ·两组治疗后症状 | 第15-17页 |
| ·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综合分析 | 第17页 |
| ·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比较 | 第17-18页 |
| ·术后复发 | 第18页 |
| ·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 第18页 |
| 4 讨论 | 第18-22页 |
| ·PPH手术的机理 | 第18-19页 |
| ·PPH的优势 | 第19-20页 |
| ·PPH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 ·PPH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21页 |
| ·PPH手术尚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5 问题和展望 | 第22-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 痔发病机理与治疗学的发展 | 第31-47页 |
| 1 前言 | 第31页 |
| 2 传统医学对痔发病机理的认识 | 第31-34页 |
| 3 西医学对痔的发病机理的认识 | 第34-38页 |
| ·衬垫下移学说 | 第36页 |
| ·血管增生学说 | 第36-37页 |
| ·静脉曲张学说 | 第37页 |
| ·动脉分布学说 | 第37页 |
| ·细菌感染学说 | 第37页 |
| ·压力梯度学说 | 第37-38页 |
| 4 近代对痔症状产生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第38-40页 |
| ·痔出血 | 第38-39页 |
| ·痔脱垂 | 第39-40页 |
| 5 痔治疗学的发展 | 第40-46页 |
| ·传统医学痔治疗学的发展 | 第40-42页 |
| ·内治法 | 第40页 |
| ·外治法 | 第40-41页 |
| ·塞药疗法 | 第40-41页 |
| ·熏洗疗法 | 第41页 |
| ·外敷疗法 | 第41页 |
| ·针灸疗法 | 第41页 |
| ·枯痔疗法 | 第41-42页 |
| ·结扎疗法 | 第42页 |
| ·西医对痔的治疗 | 第42-46页 |
| ·注射硬化疗法 | 第42-43页 |
| ·胶圈套扎疗法 | 第43页 |
| ·扩肛疗法 | 第43页 |
| ·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 | 第43-44页 |
| ·物理疗法 | 第44页 |
| ·痔切除术 | 第44-45页 |
| ·PPH | 第45页 |
| ·药物疗法 | 第45-46页 |
| 6 问题和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