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温室营养液多组分检测方法概述 | 第10-11页 |
·实验室法 | 第10页 |
·电导(EC)和酸、碱性(PH)的估计法 | 第10页 |
·电位分析法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1-12页 |
·本文的系统实现技术 | 第12页 |
·本检测系统的结构框图 | 第12页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数据融合(MSDF)机制 | 第14-29页 |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MSDF) | 第14-18页 |
·MSDF简介、定义和优势 | 第14-15页 |
·信息融合(MSDF)的基本原理 | 第15页 |
·数据融合的层次 | 第15-16页 |
·数据融合的方法 | 第16-17页 |
·数据融合的分散、集中结构模型 | 第17-18页 |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MSDF)的功能模型 | 第18页 |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18-20页 |
·径向基函数网络(RBF) | 第20-21页 |
·径向基函数网络(RBF)基本原理 | 第20页 |
·径向基函数网络(RBF)的拓扑结构 | 第20-21页 |
·RBF神经网络在MSDF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RBF神经网络与信息融合的结合 | 第21-22页 |
·基于RBF神经网络数据融合的一般结构 | 第22-23页 |
·面向对象的RBF神经网络数据融合 | 第23页 |
·Matlab仿真编程 | 第23-29页 |
·Matlab径向基神经网络工具包函数 | 第24页 |
·实验分析 | 第24-29页 |
3 基于MSDF和RBF的软测量 | 第29-39页 |
·营养液组分检测的背景知识和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软测量的基本概念 | 第30-35页 |
·软测量技术的三要素 | 第30-32页 |
·软测量模型的基本框架 | 第32页 |
·基于RBF软测量的具体模型 | 第32-33页 |
·RBF软测量的具体框图 | 第33页 |
·RBF最近邻聚类学习算法及实现 | 第33-35页 |
·RBF最近邻聚类学习算法 | 第33-34页 |
·RBF最近邻聚类算法的实现 | 第34-35页 |
·实验分析 | 第35-39页 |
4 基于MSDF和DS证据理论的软测量的可信度分析 | 第39-49页 |
·DS理论的概述 | 第39-42页 |
·DS证据理论概述 | 第39-40页 |
·证据理论的组合规则 | 第40-41页 |
·多个信度的合成法则 | 第41-42页 |
·用证据理论进行数据融合 | 第42-43页 |
·DS证据理论处理的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 第43页 |
·磷酸根软测量的营养液环境及测量结构 | 第43-44页 |
·基于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 | 第44-49页 |
·融合算法流程框图 | 第44-45页 |
·算法描述 | 第45-47页 |
·融合分析 | 第47-49页 |
5 营养液多组分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第49-73页 |
·多组分检测系统的组成框图和原理 | 第49-50页 |
·下位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 第50-54页 |
·下位单片机组成及原理简介 | 第50-51页 |
·下位机硬件电路的芯片选择及电路设计 | 第51-54页 |
·CPU芯片的选择及介绍 | 第51页 |
·程序存储器选择和扩展 | 第51-52页 |
·液晶显示器(LCD) | 第52-53页 |
·A/D转换模块(ADC0816) | 第53-54页 |
·传感器信号的调理电路的设计 | 第54-59页 |
·温度传感器的电路 | 第54页 |
·极谱式氧电极、硝酸根、铵、钾、氯和PH电极的测量电路 | 第54-56页 |
·DJS-1电导电极的测量电路原理 | 第56-59页 |
·下位单片机与上位PC机通信接口 | 第59页 |
·可靠性 | 第59页 |
·通信速度与距离 | 第59页 |
·8032单片机串行接口与定时器/计数器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第59-60页 |
·下位单片机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60-62页 |
·下位单片机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 | 第60-62页 |
·单片机与上位机的通讯波特率 | 第62-63页 |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第63页 |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 | 第63-68页 |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接口 | 第63页 |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3-68页 |
·DELPHI6.0简介 | 第63-64页 |
·上位机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64页 |
·上位PC机软件系统结构组成 | 第64-67页 |
·软件设计的基本流程思想 | 第67-68页 |
·WIN98下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 | 第68-70页 |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 | 第70-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