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一 前言 | 第10-11页 |
二 统计学方法的中医药研究应用简介 | 第11-19页 |
三 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五脏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 第19-52页 |
1 藏象理论的形成 | 第19-40页 |
1.1 解剖学认识 | 第19-24页 |
1.1.1 我国古代的解剖实践 | 第20-21页 |
1.1.2 脏腑的命名与解剖的关系 | 第21-22页 |
1.1.3 解剖认识是某些脏腑功能的基础 | 第22-23页 |
1.1.4 小结 | 第23-24页 |
1.2 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 第24-30页 |
1.2.1 生理观察 | 第25-26页 |
1.2.2 对病理表现的观察和临床治疗反证 | 第26-28页 |
1.2.3 小结 | 第28-30页 |
1.3 哲学基础 | 第30-40页 |
1.3.1 元气学说 | 第30-32页 |
1.3.2 阴阳学说 | 第32-34页 |
1.3.3 五行学说 | 第34-36页 |
1.3.4 小结 | 第36-40页 |
2 藏象理论的功能性和系统性特征 | 第40-49页 |
2.1 功能性特征 | 第40-43页 |
2.1.1 五脏的功能性概念 | 第40-41页 |
2.1.2 藏象理论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 | 第41-42页 |
2.1.3 五脏是人体功能子系统 | 第42-43页 |
2.1.4 小结 | 第43页 |
2.2 系统性特征 | 第43-49页 |
2.2.1 形成基础 | 第43-44页 |
2.2.2 五脏系统的联系性 | 第44-46页 |
2.2.3 五脏系统的整体性 | 第46-47页 |
2.2.4 小结 | 第47-49页 |
3 统计学简介 | 第49-52页 |
四 对《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部分医案的统计分析 | 第52-124页 |
1 数据和方法 | 第52-60页 |
1.1 数据 | 第52-58页 |
1.1.1 医案的选择 | 第52页 |
1.1.2 医案的标引 | 第52-54页 |
1.1.3 分析对象的选择 | 第54-55页 |
1.1.4 研究思路 | 第55-58页 |
1.1.5 分析数据的生成 | 第58页 |
1.2 采用的统计方法和分析时使用的参数 | 第58-60页 |
2 结果 | 第60-108页 |
2.1 研究一的分析结果 | 第60-86页 |
2.1.1 肺 | 第60-73页 |
2.1.2 肾 | 第73-83页 |
2.1.3 结果 | 第83-86页 |
2.2 研究二的分析结果 | 第86-102页 |
2.2.1 肺 | 第86-92页 |
2.2.2 肾 | 第92-98页 |
2.2.3 结果 | 第98-102页 |
2.3 研究三的分析结果 | 第102-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24页 |
3.1 对结果的分析 | 第108-113页 |
3.1.1 研究一:对于肺、肾生理功能的验证 | 第108-110页 |
3.1.2 研究二:对肺、肾生理功能的重新发现 | 第110-112页 |
3.1.3 究三:五脏间五行生克关系的验证 | 第112-113页 |
3.2 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分析 | 第113-116页 |
3.2.1 数据本身存在的问题 | 第113-115页 |
3.2.2 统计学本身的局限性 | 第115-116页 |
3.2.3 藏象理论本身的欠缺 | 第116页 |
3.3 进一步的改进方案 | 第116-117页 |
3.3.1 对于医案研究的改进 | 第116-117页 |
3.3.2 采集临床症状进行研究 | 第117页 |
3.4 对于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藏象理论的启示 | 第117-124页 |
3.4.1 统计学方法与中医藏象理论不同逻辑形式的互补 | 第117-119页 |
3.4.2 关于数据的问题 | 第119页 |
3.4.3 关于标引的问题 | 第119-120页 |
3.4.4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120-121页 |
3.4.5 展望 | 第12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