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 第1-10页 |
二、 教唆犯的性质 | 第10-31页 |
(一) 关于教唆犯性质的论争 | 第10-15页 |
1 、 教唆犯从属性说 | 第10-13页 |
2 、 教唆犯独立性说 | 第13-14页 |
3 、 教唆犯二重性说 | 第14-15页 |
4 、 教唆犯性质否定说 | 第15页 |
(二) 教唆犯性质的确认 | 第15-31页 |
1 、 教唆犯不应具有从属性,而只应有独立性 | 第16-27页 |
(1) 修正的犯罪构成可直接作为定罪的根据 | 第17页 |
(2) 教唆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身就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犯罪性和可罚性 | 第17-18页 |
(3) 教唆犯的定罪、处罚要考虑到被教唆人的情况,但这并不是教唆犯从属性的体现 | 第18-19页 |
(4) 教唆行为对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具有原因力 | 第19-21页 |
(5) 文理上的从属性并不能证明教唆犯具有从属性 | 第21页 |
(6) 教唆犯独立性说并不是主观归罪 | 第21-22页 |
(7) 坚持教唆犯独立性说是贯彻刑法个人责任的要求 | 第22-23页 |
(8) 教唆犯独立性说是各国立法的趋势 | 第23-27页 |
2 、 我国刑法规定的教唆犯只具有独立性 | 第27-31页 |
三、 教唆犯的概念 | 第31-34页 |
四、 教唆犯的成立要件 | 第34-52页 |
(一) 教唆犯成立的客观要件 | 第36-45页 |
1 、 关于教唆的方法与手段 | 第37-38页 |
2 、 关于教唆他人实施的犯罪的情况 | 第38-42页 |
(1) 教唆犯所教唆的犯罪不一定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的犯罪 | 第38-39页 |
(2) 教唆他人实施不特定的犯罪也能成立教唆犯 | 第39-42页 |
3 、 关于被教唆人的情况 | 第42-45页 |
(1) 被教唆人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 第42页 |
(2) 被教唆人必须是原先没有犯罪意图 | 第42-43页 |
(3) 被教唆人必须是特定的 | 第43-45页 |
(二) 教唆犯成立的主观要件 | 第45-52页 |
1 、 教唆犯的意识因素 | 第46-48页 |
(1) 对被教唆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识 | 第46-47页 |
(2) 对被教唆人原无犯罪意图的认识 | 第47页 |
(3) 对被教唆人将因教唆而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该犯罪的认识 | 第47-48页 |
2 、 教唆犯的意志因素 | 第48-52页 |
(1) 教唆犯对被教唆人实施其所教唆的犯罪的态度 | 第48-49页 |
(2) 教唆犯对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实施犯罪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态度 | 第49页 |
(3) 关于未遂教唆 | 第49-52页 |
五、 结语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