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协同效应预测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第2章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理论综述 | 第17-25页 |
| ·企业并购理论 | 第17-21页 |
| ·企业并购的概念 | 第17页 |
| ·企业并购的类型 | 第17-18页 |
| ·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 | 第18-21页 |
| ·协同效应理论概述 | 第21-24页 |
| ·协同效应的概念 | 第21-22页 |
| ·并购协同效应的来源及分类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并购协同效应评价目标值的确定 | 第25-39页 |
| ·基本思想 | 第25-26页 |
| ·评价并购协同效应的财务指标体系 | 第26-34页 |
| ·选择财务指标和数据的理由 | 第26-28页 |
| ·评价协同效应的财务指标 | 第28-3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页 |
|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事后评价模型 | 第34-38页 |
|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第35页 |
|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并购协同效应 BP 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39-50页 |
| ·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6页 |
| ·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 ·建立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 ·并购协同效应 BP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 ·BP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第46页 |
| ·BP 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方法步骤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并购协同效应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50-67页 |
|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 ·样本选择 | 第50-51页 |
| ·数据来源 | 第51页 |
| ·利用事后评价模型计算协同效应相对值 | 第51-57页 |
|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 第52页 |
| ·主成分的选择 | 第52-53页 |
| ·解释各主成分的经济意义 | 第53-54页 |
| ·构建综合得分函数和计算综合得分 | 第54-57页 |
|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预测协同效应 | 第57-62页 |
| ·输入数据归一化处理 | 第57-58页 |
| ·确定网络结构 | 第58-59页 |
| ·设置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 | 第59页 |
| ·确定训练方法、参数及网络各层的传输函数 | 第59页 |
| ·对选择的网络进行训练、预测与分析 | 第59-62页 |
|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 第62-63页 |
| ·提高并购协同效应的建议 | 第63-66页 |
| ·从各种协同效应的来源分析 | 第63-65页 |
| ·培育企业家精神 | 第65页 |
|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 第65-66页 |
| ·充分发挥政府在并购中的积极作用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