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8页 |
| 实验研究 | 第8-2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 ·实验动物 | 第8页 |
| ·药物与试剂 | 第8页 |
| ·主要仪器 | 第8-9页 |
| 2 实验条件 | 第9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9-14页 |
| ·实验分组 | 第9页 |
| ·模型制作 | 第9-10页 |
| ·给药方法 | 第10-11页 |
| ·实验用药的制备 | 第10页 |
| ·给药剂量与方法 | 第10-11页 |
|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11-13页 |
| ·前列腺重量、体积及指数的测定 | 第11页 |
| ·病理切片的制备 | 第11-12页 |
| ·免疫组化检测 | 第12-13页 |
| ·染色步骤 | 第12页 |
| ·阳性结果判定 | 第12-13页 |
|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13页 |
| ·图像分析指标的意义 | 第13页 |
| ·统计方法 | 第13-1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4-19页 |
| ·对前列腺重量、体积及指数的影响 | 第14页 |
| ·对大鼠前列腺组织MVD的影响 | 第14-16页 |
| ·对大鼠前列腺组织VEGF阳性表达的影响 | 第16页 |
| ·对大鼠前列腺组织Flk-1阳性表达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对大鼠前列腺组织bFGF阳性表达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对大鼠前列腺组织endostatin阳性表达的影响 | 第18-19页 |
| 5 小结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33页 |
| 1 中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第20-22页 |
| ·对BPH病名的认识 | 第20-21页 |
| ·对BPH基本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 2 通关胶囊组方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23-24页 |
| 4 BPH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24-25页 |
| 5 观察指标选择的评价 | 第25-28页 |
| ·病理状态下的血管形成 | 第25-26页 |
| ·影响血管形成的因素 | 第26-28页 |
| ·组织缺血 | 第26页 |
| ·VEGF | 第26-27页 |
| ·Flk-1 | 第27页 |
| ·bFGF | 第27页 |
|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 第27-28页 |
| 6 BPH与血管形成 | 第28-29页 |
| 7 通关胶囊抑制BPH血管形成的机理探讨 | 第29-33页 |
| ·抑制前列腺增生组织VEGF的表达 | 第29-30页 |
| ·抑制前列腺增生组织Flk-1的表达 | 第30-31页 |
| ·抑制前列腺增生组织bFGF的表达 | 第31页 |
| ·增加前列腺增生组织endostatin的表达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 附图 | 第4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