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1 前言 | 第7-1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7-9页 |
1.3 研究任务 | 第9-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1 文献资料法 | 第10页 |
2.2 调查法 | 第10-11页 |
2.2.1 访谈法 | 第10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10-11页 |
2.3 数理统计法 | 第11页 |
2.4 系统分析法 | 第11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11-36页 |
3.1 男子国际体操评分规则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 | 第11-14页 |
3.1.1 萌芽阶段及其特点(1949年以前) | 第11-12页 |
3.1.2 产生、强调动作质量和积极创新阶段及其特点(1949年-1974年) | 第12页 |
3.1.2.1 产生时期(1949年) | 第12页 |
3.1.2.2 强调动作质量阶段及其特点(1950年-1956年) | 第12页 |
3.1.2.3 积极创新、发展难度阶段及其特点(1957年-1974年) | 第12页 |
3.1.3 稳步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975年-2000年) | 第12-13页 |
3.1.4 相对完善阶段及其特点(2001年-2008年) | 第13-14页 |
3.2 男子国际体操评分规则的要旨及其实践效应 | 第14-25页 |
3.2.1 动作难度表的量化分析 | 第14-15页 |
3.2.2 动作数量的变化曲线 | 第15-17页 |
3.2.3 动作难度层次的升级 | 第17页 |
3.2.4 世界冠军成套动作难度权值的攀升 | 第17-18页 |
3.2.5 动作结构形式的创新发展 | 第18-20页 |
3.2.6 男子国际体操评分规则的哲学内涵 | 第20-25页 |
3.2.6.1 动作发展“难”与“美”两大观点 | 第20-21页 |
3.2.6.2 对动作结构、动作时间、动作空间的限定与引导 | 第21-23页 |
3.2.6.3 当今规则对体操美学标准的分析 | 第23-24页 |
3.2.6.4 当今规则对体操难度发展的限定与引导 | 第24-25页 |
3.3 男子国际体操评分规则演变的动力学分析 | 第25-34页 |
3.3.1 技术规则的高互促性 | 第30-31页 |
3.3.2 体操竞赛的高竞争性 | 第31页 |
3.3.3 科技进步的高渗透性 | 第31-32页 |
3.3.4 个人需求的高拉动性 | 第32-33页 |
3.3.5 规则制定与实施的高争鸣、反馈性 | 第33页 |
3.3.6 场地器材的高推动性 | 第33-34页 |
3.4 男子国际体操评分规则发展的趋势 | 第34-36页 |
3.4.1 提高评分规则的客观性 | 第34页 |
3.4.2 加强评分规则的操作性 | 第34页 |
3.4.3 优化动作划分的逻辑性 | 第34-35页 |
3.4.4 鼓励动作发展的难美性 | 第35-36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6-38页 |
4.1 结论 | 第36-37页 |
4.2 建议 | 第37-38页 |
5 注释 | 第3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件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