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54页 |
1.1 有机气凝胶研究简介 | 第11-24页 |
1.1.1 气凝胶简介 | 第11-12页 |
1.1.2 有机气凝胶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1.3 有机气凝胶的制备 | 第13-17页 |
1.1.3.1 溶胶—凝胶过程 | 第13-15页 |
1.1.3.2 干燥技术 | 第15-17页 |
1.1.4 有机气凝胶结构及表征 | 第17-19页 |
1.1.4.1 骨架结构的表征 | 第17-18页 |
1.1.4.2 多孔结构的表征 | 第18页 |
1.1.4.3 形态的表征 | 第18页 |
1.1.4.4 DGE分析 | 第18-19页 |
1.1.5 特性与应用 | 第19-24页 |
1.1.5.1 特性 | 第19-21页 |
1.1.5.2 应用及展望 | 第21-24页 |
1.2 多孔硅研究简介 | 第24-32页 |
1.2.1 多孔硅研究简史 | 第24-25页 |
1.2.2 阳极氧化法制备多孔硅 | 第25-29页 |
1.2.2.1 阳极氧化法简介 | 第25页 |
1.2.2.2 多孔硅形成机制 | 第25-27页 |
1.2.2.3 阳极氧化多孔硅的微结构 | 第27页 |
1.2.2.4 制备条件对多孔硅结构的影响 | 第27-29页 |
1.2.3 多孔硅光致发光机制 | 第29-30页 |
1.2.4 多孔硅的应用研究 | 第30-32页 |
1.2.4.1 微电子学应用 | 第30页 |
1.2.4.2 光电子学应用 | 第30-31页 |
1.2.4.3 太阳能电池 | 第31-32页 |
1.2.4.4 其他方面 | 第32页 |
1.3 锂离子电池研究简介 | 第32-41页 |
1.3.1 概述 | 第32-33页 |
1.3.2 锂离子电池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1.3.3 正极材料 | 第34-35页 |
1.3.4 负极材料 | 第35-37页 |
1.3.5 电解质 | 第37-38页 |
1.3.6 锂在碳材料中的可逆高储存机理 | 第38-40页 |
1.3.7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机制 | 第40-4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4页 |
第2章 基于间苯二酚甲醛有机凝胶的碳阳极材料 | 第54-86页 |
2.1 前言 | 第54-5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5-5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2.2.3.1 RF有机凝胶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3.2 干燥和热分解碳化过程 | 第57-59页 |
2.3 表征、测试方法及仪器装置 | 第59-60页 |
2.3.1 形貌表征 | 第59页 |
2.3.2 结构表征 | 第59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9页 |
2.3.4 BET测试 | 第59页 |
2.3.5 电学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60-83页 |
2.4.1 形貌分析 | 第60-61页 |
2.4.2 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2-64页 |
2.4.4 BET及孔径分析 | 第64-67页 |
2.4.5 CRF干凝胶的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67-80页 |
2.4.5.1 热分解温度对储锂行为的影响 | 第67-70页 |
2.4.5.2 催化剂用量对储锂行为的影响 | 第70-74页 |
2.4.5.3 反应物含量(S%)对储锂行为的影响 | 第74-76页 |
2.4.5.4 充放电过程的初步分析 | 第76-80页 |
2.4.6 CRF气凝胶的结构与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80-8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3章 基于掺杂有机凝胶的碳阳极材料 | 第86-125页 |
3.1 前言 | 第86-88页 |
3.2 实验试剂 | 第88页 |
3.3 实验仪器 | 第88-89页 |
3.4 表征方法及仪器设备 | 第89-90页 |
3.4.1 形貌表征 | 第89页 |
3.4.2 结构表征 | 第89页 |
3.4.3 元素分析 | 第89页 |
3.4.4 BET测试 | 第89页 |
3.4.5 电学性能测试 | 第89-90页 |
3.5 基于含氮有机凝胶的碳阳极材料 | 第90-108页 |
3.5.1 基于三聚氰胺甲醛有机凝胶的碳阳极材料 | 第90-97页 |
3.5.1.1 三聚氰胺甲醛有机凝胶的制备 | 第90-91页 |
3.5.1.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7页 |
3.5.2 基于间苯二酚-三聚氰胺-甲醛复合有机凝胶的碳阳极材料 | 第97-102页 |
3.5.2.1 间苯二酚-三聚氰胺-甲醛复合有机凝胶的制备 | 第97页 |
3.5.2.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2页 |
3.5.3 基于间氨基酚-甲醛有机凝胶的碳阳极材料 | 第102-108页 |
3.5.3.1 间氨基酚-甲醛有机凝胶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3.5.3.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8页 |
3.6 基于含硅有机凝胶的碳阳极材料 | 第108-115页 |
3.6.1 间苯二酚-二氧化硅有机无机复合凝胶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3.6.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5页 |
3.6.2.1 形貌表征与分析 | 第110-111页 |
3.6.2.2 结构分析 | 第111-113页 |
3.6.2.3 充放电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113-115页 |
3.7 基于金属元素掺杂的碳阳极材料 | 第115-121页 |
3.7.1 金属掺杂碳干凝胶的制备 | 第116页 |
3.7.2 金属掺杂碳干凝胶的结构分析 | 第116-121页 |
3.7.2.1 结构分析 | 第116-118页 |
3.7.2.2 充放电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118-12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第4章 基于多孔硅的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 | 第125-147页 |
4.1 前言 | 第125-12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26-128页 |
4.2.1 试剂及装置 | 第126-127页 |
4.2.2 多孔硅材料的制备 | 第127-128页 |
4.2.3 多孔硅电极的制备 | 第128页 |
4.3 表征、测试方法及仪器装置 | 第128-130页 |
4.3.1 多孔度的表征 | 第128页 |
4.3.2 多孔硅纳米粒径的表征 | 第128-129页 |
4.3.3 形貌表征 | 第129页 |
4.3.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29页 |
4.3.5 光致发光分析 | 第129页 |
4.3.6 拉曼光谱分析 | 第129页 |
4.3.7 电学性能测试 | 第129-13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4页 |
4.4.1 多孔硅膜的多孔度与纳米硅粒的大小 | 第130-132页 |
4.4.2 形貌分析 | 第132-133页 |
4.4.3 多孔硅电极的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133-138页 |
4.4.4 锂离子的嵌入对多孔硅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 第138-144页 |
4.4.4.1 锂离子的插入对多孔硅结构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4.4.4.2 锂离子的插入对多孔硅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140-1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7页 |
主要结论 | 第147-1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整理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