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语摘要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国内水电发展与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滚动开发现状 | 第15-28页 |
2.1. 黄河上游流域概况 | 第15页 |
2.2. 梯级规划方案 | 第15-19页 |
2.3. 黄河上游已建和在建水电站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2.4.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开发有利条件及现状 | 第22-27页 |
2.4.1 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河段开发的有利条件 | 第22-23页 |
2.4.2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滚动开发现状 | 第23-25页 |
2.4.3 黄河上游水电滚动开发方案 | 第25-26页 |
2.4.4 黄河上游水电滚动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3. 黄河上游已建成电站效益分析 | 第28-39页 |
3.1 发电效益评价 | 第28-34页 |
3.1.1 水力发电效益的计算原理及方法 | 第29-30页 |
3.1.2 按实际平均发电效益计算分析 | 第30-32页 |
3.1.4 按实际平均电价及影子电价计算 | 第32-33页 |
3.1.5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2 容量效益分析 | 第34-39页 |
3.2.1 综合利用对调峰容量的影响分析 | 第34-36页 |
3.2.2 容量效益分析 | 第36-39页 |
4. “西电东送”、联网的综合效益分析 | 第39-60页 |
4.1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在“西电东送”中的重要作用 | 第39-41页 |
4.1.1 “西电东送”水电电源布局 | 第39-40页 |
4.1.2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在“西电东送”中具有重要作用 | 第40-41页 |
4.2 西北电网电力市场需求与黄河上游水电开发 | 第41-47页 |
4.2.1 西北电网需求 | 第41-42页 |
4.2.2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 | 第42-43页 |
4.2.3 西北本区电力市场发展需求 | 第43-47页 |
4.3 西北电网与外区联网 | 第47-52页 |
4.3.1 西北华北联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7-49页 |
4.3.2 西北电网与川渝电网联网工程水电跨流域补偿调节 | 第49-51页 |
4.3.3 小结 | 第51-52页 |
4.4 西电东送、区域联网效益分析 | 第52-58页 |
4.4.1 黄河上游水电为华北调峰联网工程效益分析 | 第52-54页 |
4.4.2 西北与川渝联网效益分析 | 第54-58页 |
4.5 小结 | 第58-60页 |
5. 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市场竞争力分析和支撑政策初步研究 | 第60-86页 |
5.1 电力市场竞争力 | 第60-65页 |
5.1.1 电力市场 | 第60-61页 |
5.1.2 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现状 | 第61-62页 |
5.1.3 我国发展电力市场需解决的问题 | 第62-64页 |
5.1.4 市场竞争分析 | 第64-65页 |
5.2 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市场竞争力分析 | 第65-72页 |
5.2.1 黄河上游梯级开发顺序 | 第65-69页 |
5.2.2 梯级电站竞争力分析 | 第69-72页 |
5.3 黄河上游水电滚动开发经营策略 | 第72-77页 |
5.3.1 我国水电开发利用管理回顾及现状 | 第72-74页 |
5.3.2 流域开发利用管理模式 | 第74-77页 |
5.4 黄河上游水电滚动开发模式与经营策略 | 第77-83页 |
5.4.1 连续滚动开发的资金筹措 | 第77-78页 |
5.4.2 合理确定梯级水电站的上网电价 | 第78-79页 |
5.4.3 政策支持 | 第79-80页 |
5.4.4 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 第80-83页 |
5.5 黄河上游水电实现滚动开发的战略措施 | 第83-86页 |
5.5.1 关于开发方式 | 第83页 |
5.5.2 关于体制改革 | 第83-84页 |
5.5.3 关于国家政策扶持 | 第84-86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86-8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6.2 不足和继续研究建议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