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 述 | 第1-15页 |
1.1 国内外人造板厚度监测技术发展状况 | 第7-8页 |
1.1.1 国外人造板厚度监测技术发展状况 | 第7-8页 |
1.1.2 国内人造板厚度监测技术发展状况 | 第8页 |
1.2 人造板厚度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 第8-12页 |
1.2.1 系统的功能要求 | 第8页 |
1.2.2 系统组成 | 第8-9页 |
1.2.3 系统分类 | 第9页 |
1.2.4 几种人造板厚度监测系统 | 第9-12页 |
1.3 我国开展人造板厚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3.1 板坯厚度参数对人造板质量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2 表面加工对人造板基材厚度的要求 | 第13页 |
1.3.3 开展人造板厚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1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4.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4.3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2 人造板厚度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第15-21页 |
2.1 设计原则 | 第15页 |
2.2 测量技术的选择 | 第15-19页 |
2.2.1 超声波测量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2.2.2 现代测试技术优缺点比较 | 第17-18页 |
2.2.3 人造板厚度在线测量原理的选择 | 第18-19页 |
2.3 软硬件开发系统 | 第19页 |
2.4 系统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5 系统功能 | 第20-21页 |
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第21-28页 |
3.1 超声波信号发生与处理电路硬件设计 | 第21-25页 |
3.1.1 超声波传感器设计 | 第21-23页 |
3.1.2 超声波发射电路硬件设计 | 第23-24页 |
3.1.3 超声波接收电路硬件设计 | 第24-25页 |
3.2 测时电路设计 | 第25-28页 |
3.2.1 传统测时电路设计方法 | 第25页 |
3.2.2 本系统测时电路硬件设计 | 第25-28页 |
4 监测系统行走机构设计 | 第28-35页 |
4.1 厚度参数的选取方式 | 第28-29页 |
4.1.1 多探头定点测量 | 第28页 |
4.1.2 单探头移动测量 | 第28-29页 |
4.2 机械系统设计 | 第29-30页 |
4.2.1 系统工作原理 | 第29页 |
4.2.2 螺旋传动设计 | 第29页 |
4.2.3 减速器及步进电机选择 | 第29-30页 |
4.3 步进电机驱动系统设计 | 第30-35页 |
4.3.1 步进电机驱动方法 | 第30页 |
4.3.2 步进电机驱动系统接口电路设计 | 第30-35页 |
5 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 第35-41页 |
5.1 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 第35-36页 |
5.1.1 PC机基本配置 | 第35-36页 |
5.1.2 单片机系统组成 | 第36页 |
5.1.3 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讯接口 | 第36页 |
5.2 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第36-41页 |
5.2.1 系统主程序 | 第36页 |
5.2.2 步进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第36-38页 |
5.2.3 通信程序设计 | 第38-40页 |
5.3.4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 第40页 |
5.3.5 平均值子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6 系统误差及试验数据分析 | 第41-48页 |
6.1 渡越时间及声速产生的误差 | 第41-42页 |
6.1.1 渡越时间产生误差 | 第41-42页 |
6.1.2 声速产生的误差 | 第42页 |
6.2 温度误差的补偿 | 第42-44页 |
6.2.1 温度误差的数学模型 | 第42页 |
6.2.2 测温电路设计 | 第42-44页 |
6.3 系统非线性补偿 | 第44-45页 |
6.4 测厚数据分析 | 第45-48页 |
7 结 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