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殊性及抗源筛选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1 前言第8-14页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第8页
 1.2 症状第8页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育种的研究现状第8-12页
  1.3.1 病原菌的研究第8-10页
   1.3.1.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第8-9页
   1.3.1.2 生理小种分化第9-10页
   1.3.1.3 病原菌的分离第10页
  1.3.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遗传规律第10-11页
  1.3.3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的筛选和利用第11页
  1.3.4 大豆疫霉根腐病育种第11-12页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1.4.1 抗源筛选问题第12页
  1.4.2 抗病性丧失问题第12-13页
 1.5 中国在大豆疫霉根腐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第13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4-16页
 2.1 材料第14页
  2.1.1 供试品种(或品系)第14页
  2.1.2 供试菌种第14页
 2.2 方法第14-16页
  2.2.1 疫霉菌营养体的生物学特性第14-15页
  2.2.2 影响游动孢子产量的因素第15-16页
  2.2.3 抗源筛选第16页
   2.2.3.1 种植方法第16页
   2.2.3.2 接种方法第16页
   2.2.3.3 病情调查方法第1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6-30页
 3.1 疫霉菌营养体的生物学特性第16-19页
  3.1.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16-17页
  3.1.2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17页
  3.1.3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17页
  3.1.4 最适培养基的选择第17-18页
  3.1.5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18-19页
  3.1.6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19页
 3.2 影响游动孢子产量的因素第19-22页
  3.2.1 培养时间浸泡时间对游动孢子产量的影响第19页
  3.2.2 菌丝体年龄对游动孢子产量的影响第19-20页
  3.2.3 不同浸泡液对游动孢子浓度的影响第20-21页
  3.2.4 不同Ph值对游动孢子产量的影响第21-22页
  3.2.5 不同温度对游动孢子产量的影响第22页
 3.3 抗源筛选结果第22-30页
  3.3.1 发病症状第22-24页
  3.3.2 抗源筛选结果第24-30页
   3.3.2.1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筛选结果第24页
   3.3.2.2 重复接种试验结果第24-25页
   3.3.2.3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抗性鉴定结果第25页
   3.3.2.4 吉林省大豆种质资源抗性鉴定结果第25-26页
   3.3.2.5 辽宁省大豆种质资源抗性鉴定结果第26-27页
   3.3.2.6 东北三省大豆品种(系)对P.sojae抗性比较第27页
   3.3.2.7 兼抗性品种资源筛选第27-28页
   3.3.2.8 高抗或免疫大豆品种(系)的筛选第28-29页
   3.3.2.9 R25生理小种和H4菌株致病力比较第29-30页
4 讨论第30-33页
 4.1 病原菌培养条件的建立及形成第30-31页
  4.1.1 菌丝体培养最佳条件的建立第30-31页
  4.1.2 制备高浓度游动孢子悬浮液的最佳条件的选择第31页
 4.2 关于保证抗性鉴定一致性的建议第31-32页
 4.3 抗源筛选的意义及应用价值第32-33页
  4.3.1 对大豆品种资源在生理小种水平上进行抗性鉴定的意义第32页
  4.3.2 兼抗和高抗大豆品种资源筛选的意义及其应用价值第32-33页
  4.3.3 东北三省大豆品种资源抗源筛选的意义及其应用价值第33页
5 结论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39页
致谢第39-40页
附录(东北三省大豆材料对R25、H4的抗性)第40-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瓜抗坏血酸氧化酶的提取纯化及其在甜橙原汁脱氧贮藏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旧籍新识--周公事迹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