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2-16页 |
·古代文献 | 第12-13页 |
·国内近现代相关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国外相关文献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文献检索法 | 第19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归纳分析法 | 第19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对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艺术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梳理 | 第20页 |
·对江南传统理水的类型和地域特征进行总结 | 第20页 |
·提炼出江南传统理水手法与理念 | 第20页 |
·对江南传统公共园林实例的理水艺术进行详细分析 | 第20页 |
·提出对江南现代公共园林发展的启示 | 第20-21页 |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2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艺术概况 | 第22-47页 |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艺术发展简史 | 第22-36页 |
·先秦至汉 | 第22-26页 |
·魏晋南北朝 | 第26-29页 |
·唐宋 | 第29-33页 |
·元明清 | 第33-35页 |
·民国 | 第35-36页 |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影响因素 | 第36-45页 |
·自然环境对理水的影响 | 第36-38页 |
·传统思想对理水的影响 | 第38-40页 |
·儒家思想对理水的影响 | 第38页 |
·宗教文化对理水的影响(道教、佛教) | 第38-39页 |
·风水对理水的影响 | 第39-40页 |
·传统生活方式对理水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与水相关的日常生活行为 | 第41页 |
·与水相关的风俗节日 | 第41-42页 |
·文学绘画美学对理水的影响 | 第42-45页 |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 第43页 |
·文学绘画作品的影响 | 第43-44页 |
·传统山水画论对理水的指导 | 第44-45页 |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水系基本情况及分布特点 | 第45-47页 |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水系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水系分布特点 | 第46-47页 |
3 点状水体理水手法 | 第47-63页 |
·布局形式,聚散有别 | 第47-53页 |
·规则式布局 | 第48-50页 |
·自由式布局 | 第50-51页 |
·混合式布局 | 第51-53页 |
·空间序列,寻根觅源 | 第53-59页 |
·杭州虎跑水体空间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杭州玉泉水体空间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西泠印社水体空间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疏水去来,空间引导 | 第58页 |
·泉溪潭池,空间对比 | 第58页 |
·山水清音,动静结合 | 第58-59页 |
·井栏题刻,细部处理 | 第59-63页 |
·井栏 | 第59页 |
·泉眼 | 第59-60页 |
·题刻 | 第60-63页 |
4 线状水体理水手法 | 第63-84页 |
·平原河网,山溪水系 | 第63-66页 |
·平原型线性水体 | 第63-64页 |
·山溪型线性水体 | 第64-66页 |
·河道蜿蜒,洲渚分流 | 第66-73页 |
·“曲”——河道形态 | 第66-68页 |
·“阻”——水中置石 | 第68-70页 |
·散置块石 | 第69页 |
·沙渚 | 第69-70页 |
·“拦”——堤坝堰闸 | 第70-73页 |
·平原型线状水体中的堰坝 | 第70-71页 |
·山溪型线状水体中的堰坝 | 第71-73页 |
·石矶河埠,亲水空间 | 第73-76页 |
·亲水平台 | 第74页 |
·河埠头 | 第74-76页 |
·路沿溪行,桥汀交接 | 第76-78页 |
·水街空间 | 第76页 |
·桥 | 第76-77页 |
·汀步 | 第77-78页 |
·溪水潺潺,八音齐奏 | 第78-81页 |
·无锡“八音涧”历史沿革 | 第79-80页 |
·“八音涧”设计原理 | 第80-81页 |
·“曲” | 第80页 |
·“凹” | 第80-81页 |
·“水源” | 第81页 |
·曲水流觞,人文意趣 | 第81-84页 |
·曲水流觞的历史沿革 | 第81-82页 |
·曲水流觞的园林特点与影响 | 第82-84页 |
·传承场所精神,塑造地域文化 | 第82-83页 |
·公共园林活动之“滥觞” | 第83页 |
·“曲水流觞”演化为一种园林理景程序 | 第83页 |
·游观方式——低坐静观和曲水流觞 | 第83-84页 |
5 面状水体理水手法 | 第84-124页 |
·整体布局,主从有序 | 第85-92页 |
·杭州西湖总体布局 | 第85-87页 |
·外部空间形态 | 第85页 |
·内部空间形态 | 第85-87页 |
·嘉兴南湖总体布局 | 第87-89页 |
·外部空间形态 | 第87-88页 |
·内部空间形态 | 第88-89页 |
·绍兴东湖总体布局 | 第89-91页 |
·外部空间形态 | 第89页 |
·内部空间形态 | 第89-91页 |
·三湖总体布局对比 | 第91-92页 |
·空间借景,三远变化 | 第92-99页 |
·杭州西湖空间形态分析 | 第93-97页 |
·二堤空间分析——苏堤与白堤 | 第93-96页 |
·三岛空间分析——三潭印月、阮公墩和湖心亭 | 第96-97页 |
·嘉兴南湖空间形态分析 | 第97页 |
·绍兴东湖空间形态分析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把握尺度,构景得体 | 第99页 |
·巧用借景,虚实相生 | 第99页 |
·堤岛分水,断处安桥 | 第99-114页 |
·堤 | 第100-104页 |
·苏堤与白堤(杭州西湖) | 第100-102页 |
·旧堤与新堤(绍兴东湖) | 第102-104页 |
·岛 | 第104-108页 |
·小瀛洲(杭州西湖) | 第106页 |
·湖心亭(杭州西湖) | 第106页 |
·阮公墩(杭州西湖) | 第106-107页 |
·湖心岛(嘉兴南湖) | 第107页 |
·小瀛洲(嘉兴南湖) | 第107-108页 |
·桥 | 第108-114页 |
·因地架桥 | 第108-113页 |
·桥属结构 | 第113-114页 |
·水口港汊,驳岸理微 | 第114-122页 |
·港汊水湾 | 第114-115页 |
·水口形制 | 第115-118页 |
·水口案例一:太子湾 | 第115-116页 |
·水口案例二:曲院风荷 | 第116-117页 |
·水口案例三:茅家埠 | 第117-118页 |
·驳岸形制 | 第118-122页 |
·亲水平台 | 第118-119页 |
·石矶 | 第119-120页 |
·河埠头 | 第120-122页 |
·泛舟湖上,动态游览 | 第122-124页 |
·泛舟游园的历史沿革 | 第122-123页 |
·绍兴东湖的水上游线 | 第123-124页 |
6 水体与其它园林要素相结合 | 第124-133页 |
·水体与地形相结合 | 第124-126页 |
·山环水抱 | 第124-125页 |
·水边凿洞 | 第125-126页 |
·水体与建筑相结合 | 第126-129页 |
·围水而建 | 第126-127页 |
·临水而建 | 第127-128页 |
·环水而建 | 第128页 |
·跨水而建 | 第128-129页 |
·水体与植物相结合 | 第129-133页 |
·水岸之“峙” | 第129-130页 |
·水边之“镶” | 第130-131页 |
·水中之“浮” | 第131-133页 |
7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133-143页 |
·现代江南公共园林水景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33-134页 |
·生态方面 | 第133页 |
·景观方面 | 第133-134页 |
·文化方面 | 第134页 |
·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艺术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启示 | 第134-136页 |
·摹写自然,人化自然 | 第134-135页 |
·仿其形 | 第134-135页 |
·得其意 | 第135页 |
·功能出发,适应时代 | 第135-136页 |
·注重细节,精雕细琢 | 第136页 |
·实例和实践 | 第136-143页 |
·萧山湘湖景区(二期) | 第136-139页 |
·项目概况 | 第136-137页 |
·场地分析 | 第137页 |
·湘湖理水设计手法 | 第137-139页 |
·建德新安江植物博览园 | 第139-143页 |
·项目概况 | 第139-140页 |
·场地分析 | 第140-141页 |
·建德新安江植物园理水手法 | 第141-143页 |
8 结论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7页 |
插图目录 | 第147-152页 |
个人简介 | 第152-153页 |
导师简介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