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现状 | 第10-13页 |
第一节 立案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一、立案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民事立案制度与起诉条件的关系 | 第11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立案的现行规定 | 第11-13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 | 第11-12页 |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中的规定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规定的不足及评析 | 第13-24页 |
第一节 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理论缺陷 | 第13-20页 |
一、起诉条件和诉讼要件混同 | 第13-16页 |
二、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不平衡 | 第16-19页 |
三、民事立案中对裁判方式运用不恰当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立案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一、民事立案过程缺少当事人的实质参与 | 第20页 |
二、我国立审分立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三、我国“起诉难”问题 | 第21-23页 |
四、法院自由裁量权过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民事立案制度的修改争议及评析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民事立案制度的修改争议 | 第24-27页 |
一、学者代表性观点 | 第24-26页 |
二、法官代表性观点 | 第26页 |
三、法官和学者争议的焦点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对学者观点的评析 | 第27-31页 |
一、立案登记制度的特点 | 第27-29页 |
二、修改建议稿中的立案登记制度评析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对法官观点的评析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立案制度改革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起诉条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2-35页 |
一、日本的起诉条件 | 第32-33页 |
二、德国的起诉条件 | 第33-34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起诉条件 | 第34页 |
四、大陆法系国家(地区)起诉条件评析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我国起诉条件的改革内容 | 第35-42页 |
一、起诉条件中应采程序当事人的概念 | 第35-38页 |
二、起诉条件中对证据的要求不宜过高 | 第38-39页 |
三、起诉条件中保留对主管和管辖的要求 | 第39-41页 |
四、起诉条件的立法设计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民事立案后续程序中当事人适格的审查建议 | 第42-44页 |
一、当事人适格的审查程序 | 第42-43页 |
二、当事人适格的审查内容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我国立审分立制的完善 | 第44-48页 |
一、完善立审分立制的切入点 | 第44-45页 |
二、立案庭和审判庭的职能划分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