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马克思对主体和主体思想的科学界定 | 第12-20页 |
(一) 主体的涵义 | 第12-15页 |
(二)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思想涵义的阐释 | 第15-20页 |
1. 人作为主体的自觉的能动性 | 第16-17页 |
2. 人作为主体的自主性 | 第17-18页 |
3. 人作为主体的自为性 | 第18-20页 |
二、大学时期:“自我意识”的主体思想 | 第20-33页 |
(一) 马克思“自我意识”的主体思想形成背景 | 第20-26页 |
1. 康德自我意识的确立 | 第20-22页 |
2. 费希特自我意识在“自我”与“非我”的对立中统一 | 第22-23页 |
3. 黑格尔则把人的自我意识看成一个自我对立与统一的历史过程 | 第23-24页 |
4.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思想 | 第24-26页 |
(二)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主体思想的外化 | 第26-30页 |
(三) “自我意识”主体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 第30-33页 |
三、《莱茵报》时期:“理性自由”的主体思想 | 第33-46页 |
(一) 马克思“理性自由”主体思想的形成 | 第33-38页 |
(二) 马克思“理性自由”的主体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 第38-43页 |
1. 关于自由与法律关系的论述 | 第38-41页 |
2. 关于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论述 | 第41-43页 |
(三) 马克思“自由理性”的主体思想转向对物质利益的思考 | 第43-46页 |
四、《德法年鉴》时期:“类存在物”的主体思想 | 第46-52页 |
(一) 批判的人本主义 | 第46-49页 |
(二)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 第49-52页 |
五、《手稿》时期:“本质异化”的主体思想 | 第52-63页 |
(一) 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批判改造 | 第52-55页 |
(二) 超越人的“类本质”而更加接近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 | 第55-60页 |
(三) “本质异化”的主体思想为寻求人类解放奠定了基础 | 第60-63页 |
六、马克思早期主体思想与唯物史观 | 第63-71页 |
(一) 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初步阐述 | 第63-65页 |
(二) 新世界观的创立 | 第65-71页 |
1.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 第66-67页 |
2. 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 | 第67-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