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及其治理路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对行政伦理内涵的界定 | 第9-11页 |
·行政伦理的价值追求 | 第11-12页 |
·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探析 | 第12-13页 |
·行政伦理建设与实践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理论认识 | 第15-22页 |
·社会转型对行政伦理的影响 | 第15-17页 |
·社会转型的含义 | 第15-16页 |
·社会转型的特征 | 第16-17页 |
·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内在矛盾 | 第17-22页 |
·行政伦理的含义 | 第17-19页 |
·行政伦理失范的含义 | 第19页 |
·转型期行政伦理失范的内在矛盾 | 第19-22页 |
3 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及主要问题 | 第22-26页 |
·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 | 第22-23页 |
·行政人员以权谋私 | 第22页 |
·行政人员行政不作为 | 第22-23页 |
·行政人员行政成本过大 | 第23页 |
·转型期行政伦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3-26页 |
·转型期行政体制不完善导致行政伦理失范 | 第23-24页 |
·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乏力 | 第24页 |
·“权力—责任—利益”机制扭曲 | 第24-25页 |
·行政人员行政责任意识淡化 | 第25-26页 |
4 转型期行政伦理失范的危害与原因 | 第26-31页 |
·转型期行政伦理失范的危害 | 第26-28页 |
·行政伦理失范造成权力运行失范 | 第26页 |
·行政伦理失范影响行政人员人格塑造 | 第26-27页 |
·行政伦理失范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 第27页 |
·行政伦理失范导致政府信用不足 | 第27页 |
·行政伦理失范误导社会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探析 | 第28-31页 |
·行政伦理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 | 第28页 |
·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存在缺陷 | 第28-29页 |
·行政伦理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 | 第29页 |
·“经济人”假设中的行政人员双重角色冲突 | 第29-30页 |
·传统行政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30-31页 |
5 转型期行政伦理失范治理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 第31-38页 |
·行政伦理失范治理的重要意义 | 第31-33页 |
·行政伦理失范治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 | 第31页 |
·行政伦理失范治理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1-32页 |
·行政伦理失范治理是构建和谐行政文化的重要前提 | 第32页 |
·行政伦理失范治理是完善行政人格的重要手段 | 第32-33页 |
·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33-38页 |
·“廉政、勤政”原则 | 第33-34页 |
·“效率、绩效”原则 | 第34-35页 |
·“公平、公正”原则 | 第35页 |
·“民主、法制”原则 | 第35-38页 |
6 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治理路径 | 第38-45页 |
·西方国家行政伦理失范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38-40页 |
·行政伦理制度化 | 第38-39页 |
·成立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 | 第39页 |
·强化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治理路径 | 第40-45页 |
·加强行政伦理道德法制化建设 | 第40-41页 |
·建立行政权力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健全行政人员行政人格 | 第42-43页 |
·培育先进的行政文化 | 第43-45页 |
7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