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批评的理论意义与文化价值--以冯镇峦《聊斋志异》评点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2 冯镇峦《聊斋志异》评点的历史坐标 | 第8-21页 |
·《聊斋志异》评点——从四家评谈起 | 第8-11页 |
·王士禛 | 第8-9页 |
·何守奇 | 第9-10页 |
·但明伦 | 第10-11页 |
·冯镇峦及其《聊斋志异》评点 | 第11-14页 |
·冯镇峦其人 | 第11-12页 |
·冯镇峦评点《聊斋志异》 | 第12页 |
·“冯、但”并举的普遍提法 | 第12-13页 |
·《聊斋》冯评有待发掘的独特价值 | 第13-14页 |
·冯镇峦《聊斋志异》评点的理论特征 | 第14-21页 |
·“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 | 第15-17页 |
·“文法”、“笔法”的篇章分析 | 第17页 |
·简练含蓄的评点话语 | 第17-18页 |
·着眼整体的结构意识 | 第18-19页 |
·参照历史的宏观视角 | 第19-21页 |
3 冯镇峦“追忆”批评的理论贡献 | 第21-31页 |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追忆” | 第21-23页 |
·古典文学中的“追忆”现象 | 第21-22页 |
·古代文论中的“追忆”模式 | 第22-23页 |
·“追忆”批评举证及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追忆”批评的典型例证 | 第23-24页 |
·“追忆”批评的现有研究 | 第24-25页 |
·“追忆”的类型及批评效果 | 第25-31页 |
·古代名作之叙事艺术、字法句法的追忆 | 第25-27页 |
·古代文学作品或现实中人物、事件的追忆 | 第27-28页 |
·古典诗、词、赋的追忆 | 第28-29页 |
·注释性的考据、旁证式追忆 | 第29-30页 |
·追忆评点的批评效果 | 第30-31页 |
4 冯镇峦“追忆”批评的文化价值 | 第31-43页 |
·权威确证与后世认同:古代文化秩序的表征模式 | 第31-34页 |
·先秦时期的权威确立 | 第31-32页 |
·理论批评的自觉认同 | 第32-33页 |
·文化秩序的显现方式 | 第33-34页 |
·权威遮蔽与自我实现:“立言不朽”的精神传统 | 第34-38页 |
·权威遮蔽的价值焦虑 | 第34-36页 |
·自我实现的有效手段 | 第36-37页 |
·立言不朽的精神传统 | 第37-38页 |
·批评搭构的文本网链:“追忆”批评的互文性特征 | 第38-43页 |
·“互文”与“追忆”的相通之处 | 第38-40页 |
·文学生成方式的反思 | 第40页 |
·作品意义空间的拓展 | 第40-41页 |
·批评网链的折射作用 | 第41-43页 |
5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