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波前编码技术理论及其应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8页
 §1.2 景深延拓方法第8-9页
 §1.3 波前编码技术第9-11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11-13页
第二章 波前编码理论基础第13-35页
 §2.1 引言第13页
 §2.2 光学处理部分第13-22页
  §2.2.1 数学基础第13-16页
  §2.2.2 三次相位板第16-21页
  §2.2.3 其他形式相位板第21-22页
 §2.3 图像处理部分第22-28页
 §2.4 波前编码点列图的分析第28-34页
  §2.4.1 任意形式相位板光线像差的理论推导第29-30页
  §2.4.2 点列图的大小第30-31页
  §2.4.3 光线结构第31-33页
  §2.4.4 点列图的离焦稳定性第33-34页
 §2.5 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波前编码相位板的优化第35-42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WFC相位板的优化第36-38页
  §3.2.1 遗传算法的原理第36页
  §3.2.2 目标函数第36-37页
  §3.2.3 基于遗传算法的相位板优化流程第37-38页
 §3.3 仿真实验第38-41页
  §3.3.1 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第38-39页
  §3.3.2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9-41页
 §3.4 结论第41-42页
第四章 波前编码技术在红外系统中的应用第42-48页
 §4.1 引言第42页
 §4.2.焦面漂移第42-43页
 §4.3.红外系统仿真实验第43-47页
  §4.3.1 红外系统的基本光学结构第43-44页
  §4.3.2 仿真实验结果第44-46页
  §4.3.3 数字图像处理第46页
  §4.3.4 其他离焦像差分析第46-47页
 §4.4 结论第47-48页
第五章 波前编码视场效应的消除第48-58页
 §5.1 引言第48页
 §5.2 视场效应的理论推导第48-49页
 §5.3 实际系统的视场效应第49-52页
  §5.3.1 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第49-50页
  §5.3.2 光学系统视场效应分析第50-52页
 §5.4 解决方案及仿真实验第52-56页
  §5.4.1 解决方案一第52-53页
  §5.4.2 解决方案二第53-54页
  §5.4.3 两种方案的分析比较第54-56页
 §5.5 结论第56-58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增量关联规则算法及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下一篇:LED彩色体三维显示系统机械性能对显示效果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