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微涡旋水力澄清器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概论 | 第9-18页 |
| ·我国环境问题与水源污染 | 第9-12页 |
| ·环境污染概述 | 第9页 |
| ·水污染与水源污染 | 第9-10页 |
| ·水源污染的危害 | 第10-11页 |
| ·微污染原水水质特点分析 | 第11-12页 |
| ·饮用水水质要求 | 第12-14页 |
| ·传统净水工艺的局限 | 第14-15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第18-44页 |
| ·混凝综述 | 第18-26页 |
| ·胶体带电性分析 | 第18-19页 |
| ·双电层的形成和双电层模型 | 第19-20页 |
| ·胶体的聚沉 | 第20页 |
| ·混凝控制指标 | 第20-21页 |
| ·混凝机理 | 第21-22页 |
| ·混凝剂 | 第22-23页 |
|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23-24页 |
| ·混凝反应设施比较 | 第24-26页 |
| ·混凝动力学分析 | 第26-38页 |
| ·混凝过程中的能量输入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 ·混凝过程中最不利粒径 | 第28-29页 |
| ·混合与传质 | 第29-32页 |
| ·混凝过程中的紊流与涡旋 | 第32-35页 |
| ·混凝过程中矾花的密度与强度 | 第35-37页 |
| ·絮凝的动力学致因 | 第37-38页 |
| ·沉淀理论 | 第38-40页 |
| ·传统沉淀工艺的发展 | 第38页 |
| ·沉淀动力学 | 第38-39页 |
| ·沉淀的技术革新 | 第39-40页 |
| ·澄清器中动力学分析 | 第40-42页 |
| ·澄清器中接触矾花形成特点 | 第40-41页 |
| ·悬浮层中颗粒的碰撞方程式 | 第41-42页 |
| ·成球絮凝与结团凝聚 | 第42页 |
| ·全流程微涡旋水力澄清器 | 第42-44页 |
| ·全流程微涡旋观点 | 第42-43页 |
| ·全流程微涡旋水力澄清器的设想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实验装置设计 | 第44-51页 |
| ·工艺流程 | 第44页 |
| ·混合器设计 | 第44-45页 |
| ·絮凝器设计 | 第45-46页 |
| ·悬浮泥渣区设计 | 第46-47页 |
| ·沉淀区设计 | 第47页 |
| ·反应装置的集成与优化 | 第47-51页 |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第51-69页 |
| ·静态实验 | 第51-56页 |
| ·PAFC 搅拌实验 | 第52-55页 |
| ·静态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 ·投药量的确定 | 第56页 |
| ·模型实验 | 第56-69页 |
| ·絮凝池不同反应时间对比实验 | 第56-60页 |
| ·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60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处理效果分析 | 第61-65页 |
| ·静-动处理效果差异及反应器放大 | 第65-66页 |
| ·小间距斜板沉淀机理分析 | 第66-67页 |
| ·造粒絮凝器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页 |
| ·建议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