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意笔人物画造形理论渊源 | 第13-18页 |
| 一、以形写神 | 第13-16页 |
| 二、超以象外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似与不似的意象造形特点 | 第18-27页 |
| 一、平面性 | 第18-19页 |
| 二、概括性 | 第19-20页 |
| 三、变形性 | 第20-22页 |
| 四、具象与抽象之间 | 第22-24页 |
| 五、写意的自由度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形本体语言的再认识 | 第27-34页 |
| 一、自然形和艺术形 | 第27-28页 |
| 二、个性差异和时代变迁造成在运用形的差异 | 第28-30页 |
| 三、形的视觉心理及内涵 | 第30-32页 |
| 四、东西方形的互补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意笔人物画家造形分析 | 第34-38页 |
| 一、传统意笔人物画家几种造形分析 | 第34-36页 |
| (一) 梁楷——简笔变法 | 第34页 |
| (二) 陈洪绶——奇骇怪状 | 第34-35页 |
| (三) 任伯年——写实与写意的矛盾体 | 第35-36页 |
| 二、当代中国意笔人物造形的传承与开拓 | 第36-38页 |
| (一) 徐、蒋写实造形体系的延续 | 第36-37页 |
| (二) 西方现代立体、象征等造型影响下的意笔人物画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注释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42-43页 |
| 附图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