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抗旱机制 | 第12-15页 |
·形态结构机制 | 第13页 |
·生理生化机制 | 第13-15页 |
·抗旱性鉴定指标 | 第15-21页 |
·产量指标 | 第15-16页 |
·生长发育指标 | 第16-17页 |
·形态指标 | 第17-18页 |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8-20页 |
·其他指标 | 第20-21页 |
·抗旱性遗传分析 | 第21-25页 |
·形态指标的遗传 | 第21-22页 |
·生理指标的遗传研究 | 第22-23页 |
·产量指标 | 第23页 |
·抗旱性的分子遗传研究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供试材料 | 第27-28页 |
·材料种植 | 第28-29页 |
·种子吸水处理 | 第29页 |
·水分胁迫种子萌发试验 | 第29页 |
·水势测定 | 第29-30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0页 |
·种子吸水速率 | 第30页 |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GDRI) | 第30页 |
·叶片指标测定 | 第30页 |
·籽粒产量与抗旱系数测定 | 第30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31页 |
·等级相关系数 | 第31页 |
·D 值区间估计 | 第31-32页 |
·高产抗旱品种选择方法 | 第32-33页 |
·遗传分析 | 第33-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71页 |
·水势评价体系建立 | 第36-38页 |
·苗期渗透调节后叶片水势 | 第36-37页 |
·抽雄吐丝期渗透调节后叶片水势 | 第37-38页 |
·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8-50页 |
·材料代表性分析 | 第38页 |
·不同指标与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的简单相关分析 | 第38-42页 |
·不同生育期指标与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42-45页 |
·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45-50页 |
·玉米品种抗旱鉴定指标选择及高产抗旱品种选择体系建立 | 第50-64页 |
·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选择 | 第50-56页 |
·高产抗旱玉米品种选择方法建立 | 第56-64页 |
·玉米抗旱性遗传分析 | 第64-71页 |
·组合间的方差分析 | 第64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64-67页 |
·遗传参数分析 | 第67-7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1-77页 |
·讨论 | 第71-75页 |
·玉米抗旱性指标的筛选 | 第71-72页 |
·玉米抗旱性鉴定体系的建立 | 第72-75页 |
·玉米抗旱性遗传分析 | 第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玉米抗旱性指标的筛选 | 第75-76页 |
·玉米抗旱性鉴定体系的建立 | 第76页 |
·玉米抗旱性遗传分析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