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粒子宇宙学 | 第12-14页 |
·暗能量的证据和限制 | 第14-18页 |
·本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背景宇宙学 | 第20-36页 |
·Robertson-Walker度规 | 第20-21页 |
·Friedmann方程 | 第21-22页 |
·理想流体演化 | 第22-24页 |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及其超出 | 第24-30页 |
·标准模型 | 第24-27页 |
·超对称 | 第27-29页 |
·超弦/M理论 | 第29-30页 |
·宇宙热历史 | 第30-33页 |
·暴涨模型 | 第33-36页 |
第3章 暗能量 | 第36-43页 |
·宇宙学常数 | 第36-38页 |
·动力学暗能量模型 | 第38-43页 |
·Quintessence模型 | 第38-39页 |
·Phantom模型 | 第39-40页 |
·Quintom模型 | 第40页 |
·K-essence模型 | 第40-41页 |
·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41-43页 |
第4章 Quintessence动力学 | 第43-54页 |
·自治动力学系统 | 第43-44页 |
·动力学方程组 | 第44-45页 |
·Tracking解 | 第45-48页 |
·Scaling解 | 第48-51页 |
·指数势 | 第48-50页 |
·双指数势 | 第50-51页 |
·Sahni-Wang势 | 第51页 |
·耦合Quintessence模型 | 第51-54页 |
第5章 Quintessence势重建与多重吸引子解 | 第54-62页 |
·Quintessence势重建 | 第54-56页 |
·新的Tracking解 | 第56页 |
·多重吸引子解 | 第56-59页 |
·多重吸引子解的实现 | 第59-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附录A 时空及其动力学 | 第64-71页 |
A.1 黎曼流形 | 第64-65页 |
A.2 张量与协变导数 | 第65-68页 |
A.3 爱因斯坦场方程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