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清扫车的总体设计以及动力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电动清扫车的优点 | 第9页 |
·发展电动清扫车的可行性 | 第9-10页 |
·国内外清扫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清扫车的发展概况 | 第10页 |
·国内清扫车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2 电动清扫车总体设计与研究 | 第13-21页 |
·电动清扫车的驱动型式 | 第13-14页 |
·行走、作业两大系统采用主、副电机型式驱动 | 第13页 |
·行走、作业两大系统采用单电动机型式驱动 | 第13-14页 |
·电动清扫车主要尺寸和参数的确定 | 第14-18页 |
·电动清扫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 第14-15页 |
·电动清扫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 第15-16页 |
·电动清扫车的轴荷分配和质心高度的计算 | 第16-17页 |
·电动清扫车的质心高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电动清扫车总布置设计 | 第18-20页 |
·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零线的确定 | 第18-19页 |
·电动清扫车主要部件的布置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电动清扫车驱动系统的设计 | 第21-29页 |
·电动清扫车驱动系统基本构成 | 第21页 |
·电动清扫车驱动系统的布置方式 | 第21-24页 |
·机械驱动布置方式 | 第21-22页 |
·机电集成化驱动布置方式 | 第22-23页 |
·机电一体化驱动布置方式 | 第23页 |
·轮毂式电机驱动布置方式 | 第23-24页 |
·行走动力系统的选型及参数匹配 | 第24-28页 |
·驱动电机的选型及参数匹配 | 第24-26页 |
·蓄电池的选型及参数匹配 | 第26-27页 |
·传动系统选型及参数匹配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电动清扫车作业系统的设计 | 第29-40页 |
·电动清扫车清扫装置选型 | 第29-30页 |
·"八"字形清扫装置 | 第29-30页 |
·"π"字形清扫装置 | 第30页 |
·清扫装置液压元件的功能 | 第30-31页 |
·垃圾箱及清扫系统的升降 | 第30-31页 |
·垃圾箱门的开启与关闭 | 第31页 |
·盘刷、滚刷及传送带的开启和关闭 | 第31页 |
·两盘刷的左右移动 | 第31页 |
·传送带的运行 | 第31页 |
·液压元件的选型 | 第31-37页 |
·系统液压马达的选型与匹配 | 第31-33页 |
·系统液压缸的选型与匹配 | 第33-35页 |
·液压泵的选型与匹配 | 第35-36页 |
·液压泵驱动电机的选型与匹配 | 第36-37页 |
·液压元件的控制 | 第37-39页 |
·电磁阀对液压系统的控制 | 第37-38页 |
·液压系统的控制操作方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作业电机的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0-51页 |
·模糊控制简介 | 第40-44页 |
·模糊化接口 | 第41页 |
·知识库 | 第41页 |
·推理机 | 第41-43页 |
·解模糊化 | 第43-44页 |
·作业电机的模糊控制系统 | 第44-50页 |
·MATLAB模糊逻辑工具箱 | 第44页 |
·作业电机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44-45页 |
·隶属度输入函数及模糊集的确定 | 第45-47页 |
·隶属度输出函数及模糊集的确定 | 第47-48页 |
·模糊控制规则的确定 | 第48-49页 |
·作业电机模糊控制的输出曲面 | 第49-50页 |
·作业电机模糊控制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电动清扫车的动力性能仿真和分析 | 第51-64页 |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 | 第51-53页 |
·软件Advisor介绍 | 第51页 |
·Advisor GUI界面的二次开发 | 第51-53页 |
·电动清扫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作业电动机后向仿真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速度、加速度限制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作业系统的仿真模型建立 | 第55页 |
·Advisor仿真系统的二次开发 | 第55-59页 |
·电动清扫车作业系统的二次开发 | 第55-57页 |
·电动清扫车的清扫工况建立 | 第57-58页 |
·在Advisor中开发两挡变速器 | 第58-59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作业电机功率的仿真 | 第59-60页 |
·整车性能的仿真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论文总结 | 第64页 |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