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商业贿赂的概念 | 第10-14页 |
一、我国现有商业贿赂概念的局限性 | 第10-12页 |
(一) 对商业贿赂的目的之界定具有局限性 | 第10-11页 |
(二) 对商业贿赂基本类型的界定具有局限性 | 第11页 |
(三) 对行贿方贿赂的对象范围之界定具有局限性 | 第11页 |
(四) 对贿赂的具体内容的表述不恰当 | 第11-12页 |
二、国际上通常定义的启示 | 第12-13页 |
(一) 关于商业贿赂的目的 | 第12页 |
(二) 关于商业贿赂基本类型的范围 | 第12-13页 |
(三) 关于贿赂的具体内容的表述 | 第13页 |
三、商业贿赂的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商业贿赂主体的扩展 | 第14-17页 |
一、我国目前商业贿赂主体界定的缺陷 | 第14-15页 |
二、扩大商业贿赂主体的范围 | 第15-17页 |
(一) 对行贿主体的扩大 | 第15页 |
(二) 对受贿主体的扩大 | 第15-17页 |
第三部分 商业贿赂的客观表现形式分析 | 第17-22页 |
一、回扣与折扣 | 第17-18页 |
(一) 回扣 | 第17页 |
(二) 折扣 | 第17-18页 |
(三) 两者的区别 | 第18页 |
二、佣金 | 第18-19页 |
三、附赠 | 第19-20页 |
(一) 对附赠式商业行为规定的缺陷 | 第19-20页 |
(二) 完善附赠的规定 | 第20页 |
四、其他形式 | 第20-22页 |
第四部分 完善反商业贿赂相关制度的思考 | 第22-25页 |
一、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性反思 | 第22-23页 |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它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缺乏衔接性 | 第22页 |
(二) 完善相关反商业贿赂法律的责任体系 | 第22-23页 |
二、对反商业贿赂执法机构的思考 | 第23-24页 |
(一) 我国反商业贿赂执法机构的现状和缺陷 | 第23页 |
(二) 建立科学的反商业贿赂执法机构 | 第23-24页 |
三、举报人制度的构建 | 第24-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注释 | 第26-27页 |
参考书目 | 第27-29页 |
致谢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