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形态差异化设计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 | 第9-13页 |
·国内外手机使用的不断普及与功能扩展 | 第9页 |
·消费者对手机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 | 第9-10页 |
·手机设计的差异化 | 第10-13页 |
·差异化 | 第10页 |
·差异化市场 | 第10-11页 |
·差异化产品 | 第11-12页 |
·手机差异化设计现状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理论支持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理论支持 | 第14-15页 |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切入的重点、难点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切入的重点 | 第16页 |
·课题研究切入的难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手机消费构成差异化研究 | 第17-31页 |
·从社会文化范畴研究消费差异 | 第17-19页 |
·国内消费文化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我国手机行业消费新趋势 | 第18-19页 |
·以消费者性别为出发点的差异化研究 | 第19-25页 |
·女性手机消费特点 | 第20-23页 |
·男性手机消费特点 | 第23-25页 |
·以消费者年龄为出发点的差异化研究 | 第25-28页 |
·儿童手机消费特点 | 第26-27页 |
·老年人手机消费特点 | 第27-28页 |
·以消费者特殊需求为出发点的差异化研究 | 第28-31页 |
·医疗手机特点 | 第28-29页 |
·办公手机特点 | 第29页 |
·DIY手机特点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手机形态对比分析 | 第31-43页 |
·国外手机形态案例分析 | 第32-36页 |
·以诺基亚手机形态分析为例 | 第33-36页 |
·国内手机形态案例分析 | 第36-38页 |
·中国工业设计历史及发展 | 第38-40页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习俗 | 第38-39页 |
·中国的工业设计的引入与发展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手机形态差异化设计应用 | 第43-61页 |
·产品语义学概论 | 第43页 |
·手机符号的语义 | 第43-45页 |
·手机符号的认知语义 | 第44-45页 |
·手机符号的情感语义 | 第45页 |
·手机符号的象征语义 | 第45页 |
·手机形态设计流程 | 第45-50页 |
·根据消费差异化的产品开发规划 | 第46页 |
·手机草图创意 | 第46-47页 |
·2D效果展示 | 第47-48页 |
·3D效果展示 | 第48-49页 |
·手机模型展示 | 第49-50页 |
·手机形态差异化设计应用案例 | 第50-61页 |
·娱乐化倾向手机设计 | 第51-53页 |
·商务手机设计 | 第53-55页 |
·女性手机设计 | 第55-58页 |
·老年人手机设计 | 第58-60页 |
·分析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手机形态差异化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61-72页 |
·手机形态差异化设计准则 | 第61-63页 |
·绿色和谐 | 第61-62页 |
·人机工程学 | 第62页 |
·文化精神 | 第62-63页 |
·生活品质 | 第63页 |
·手机形态语义认知评价分析 | 第63-69页 |
·产品认知语义 | 第63-64页 |
·产品样本筛选与确定 | 第64页 |
·语义形容词筛选 | 第64-65页 |
·问卷设计 | 第65页 |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65-68页 |
·手机产品的语义空间坐标分析 | 第68-69页 |
·产品形态差异化设计评价模型框架 | 第69-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差异化与创新 | 第72-74页 |
·差异化与创新的理论思考 | 第72-73页 |
·差异化与适度创新的研究 | 第73-74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