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与斯蒂文·霍尔现象学建筑的联系与启示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缘起 | 第8-9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创作理念 | 第14-25页 |
| ·苏州园林与“天人合一” | 第14-17页 |
|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第14-16页 |
| ·苏州园林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第16-17页 |
| ·霍尔的建筑作品与现象学 | 第17-19页 |
| ·现象学 | 第17-19页 |
| ·霍尔与建筑现象学 | 第19页 |
| ·“天人合一”与现象学 | 第19-22页 |
| ·人与世界之同一性 | 第20页 |
| ·对环境与自然存在之尊重 | 第20-21页 |
| ·对人的感知之尊重 | 第21-22页 |
| ·创作灵感的来源 | 第22-25页 |
| ·与诗画同源 | 第22-23页 |
| ·寓言式叙述 | 第23-24页 |
| ·共同的文化诉求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空间表达 | 第25-47页 |
| ·空间布局 | 第25-31页 |
| ·苏州园林之围合空间 | 第25-27页 |
| ·霍尔建筑之中心构图 | 第27-30页 |
| ·内向型空间布局 | 第30-31页 |
| ·空间流线 | 第31-36页 |
| ·苏州园林之自由路径 | 第31-33页 |
| ·霍尔建筑之交通空间 | 第33-34页 |
| ·“游”之路径 | 第34-36页 |
| ·空间层次 | 第36-42页 |
| ·苏州园林之借景与对景 | 第36-37页 |
| ·霍尔建筑之层次与渗透 | 第37-40页 |
|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 第40-42页 |
| ·时空关系 | 第42-47页 |
| ·苏州园林之“步移景异” | 第42-44页 |
| ·霍尔建筑之视差 | 第44-45页 |
| ·时空序列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设计方法 | 第47-64页 |
| ·综合的感官体验 | 第47-53页 |
| ·写意与交织 | 第47-49页 |
| ·材料 | 第49-50页 |
| ·细部 | 第50-52页 |
| ·听觉与嗅觉 | 第52-53页 |
| ·庭园与建筑理水 | 第53-58页 |
| ·顺应环境之水 | 第53-55页 |
| ·“虚”空间之水 | 第55-56页 |
| ·现象镜之水 | 第56-57页 |
| ·文化象征之水 | 第57-58页 |
| ·光与影 | 第58-64页 |
| ·光的地域性 | 第58-59页 |
| ·光的空间性 | 第59-61页 |
| ·光的时间性 | 第61-62页 |
| ·光的神性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潜在关联的必然性及启示 | 第64-72页 |
| ·潜在关联的必然性 | 第64-67页 |
| ·哲学基础 | 第64-66页 |
| ·社会学基础 | 第66-67页 |
| ·潜在关联的启示 | 第67-72页 |
| ·启示一:建筑与场所 | 第67-69页 |
| ·启示二:知觉与现象 | 第69-70页 |
| ·启示三:灵感的源泉 | 第70页 |
| ·启示四:传统的借鉴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