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实验研究 | 第11-28页 |
实验一 雷公藤致药物性肝损害模型的建立 | 第11-15页 |
一、一般材料 | 第11页 |
(一) 受试动物 | 第11页 |
(二) 实验药物 | 第11页 |
(三) 试剂 | 第11页 |
(四) 实验仪器 | 第11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1-12页 |
(一) 动物造模及处理 | 第11页 |
(二)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第11-12页 |
三、统计方法 | 第12页 |
四、结果 | 第12-14页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第12页 |
(二) 肝脏系数 | 第12-13页 |
(三) 血清学检测 | 第13-14页 |
(四) 病理学光镜观察 | 第14页 |
五、结论 | 第14-15页 |
(一) 雷公藤多苷片致药物性肝损害小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 第14-15页 |
(二) 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对小鼠肝损害程度的探讨 | 第15页 |
实验二 解毒饮对雷公藤多苷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小鼠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15-28页 |
一、一般材料 | 第15-16页 |
(一) 受试动物 | 第15页 |
(二) 实验药物 | 第15-16页 |
(三) 试剂 | 第16页 |
(四)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一) 动物造模及处理 | 第16-17页 |
(二) 动物用药 | 第17-18页 |
(三)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第18-19页 |
三、统计方法 | 第19页 |
四、结果 | 第19-26页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第19页 |
(二) 肝脏系数 | 第19-20页 |
(三) 血清学检测 | 第20-21页 |
(四) 肝组织匀浆检测 | 第21-23页 |
(五) 病理学光镜观察 | 第23-24页 |
(六)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 | 第24-26页 |
五、结论 | 第26-28页 |
(一) 解毒饮能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 | 第26页 |
(二) 解毒饮能抑制模型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 第26页 |
(三) 解毒饮能拮抗模型小鼠脂质过氧化反应 | 第26页 |
(四) 解毒饮能降低模型小鼠CYP2E1 的阳性表达 | 第26-27页 |
(五) 解毒饮能抑制肝细胞的凋亡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81页 |
一、现代医学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 第28-39页 |
(一) 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 | 第28-30页 |
(二) 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 第30-31页 |
(三) 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发生机制 | 第31-34页 |
(四)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改变 | 第34-36页 |
(五)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 第36-37页 |
(六)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及鉴别 | 第37-38页 |
(七) 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 第38页 |
(八)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后 | 第38-39页 |
二、雷公藤的研究现状 | 第39-46页 |
(一) 概述 | 第39页 |
(二) 临床应用 | 第39-43页 |
(三) 毒副作用 | 第43-46页 |
三、雷公藤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研究 | 第46-48页 |
(一) 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 第46-47页 |
(二) 雷公藤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 | 第47-48页 |
四、中医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 第48-50页 |
(一) 中医学归属 | 第48页 |
(二) 病因病机认识 | 第48-50页 |
五、中医治则治法 | 第50-61页 |
(一) 中医理论指导现代医学肝病治疗的可行性 | 第50-56页 |
(二) 肝的病理特点 | 第56-58页 |
(三) 中医治则治法的确立 | 第58-61页 |
六、解毒饮的方药分析 | 第61-76页 |
(一) 立法组方原则 | 第61页 |
(二) 组方药物药理学分析 | 第61-75页 |
(三) 组方特色 | 第75-76页 |
七、解毒饮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机制分析 | 第76-81页 |
(一) 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 | 第77-78页 |
(二) 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 | 第78-79页 |
(三) 改善肝脏微循环 | 第79页 |
(四) 改善肝细胞周围的酸碱环境 | 第79页 |
(五) 调节免疫功能 | 第79-80页 |
(六) 调节脂质代谢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综述 | 第95-102页 |
附录 | 第102-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查新报告 | 第108-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