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5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主要贡献 | 第20-21页 |
·论文概要 | 第21-25页 |
第2章 范式的转换:从第二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 | 第25-52页 |
·以启蒙现代性为基础的女性主义第一、第二次浪潮 | 第25-35页 |
·关注同一:第一次浪潮 | 第28-29页 |
·从同一到差异:第二次浪潮 | 第29-35页 |
·以后学思潮为基础的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 第35-50页 |
·包容差异、解构固化身份:第三次浪潮 | 第35-38页 |
·范式发生转换的时代背景 | 第38-43页 |
·范式发生转换的后学资源 | 第43-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重合与差异:主流媒体再现与第三次浪潮的自我再现 | 第52-81页 |
·两代女性主义者的敌视与主流媒体的再现 | 第53-57页 |
·跋扈的母亲与叛逆的女儿:女性主义者的刻板形象 | 第54-56页 |
·代际称呼的盲点 | 第56-57页 |
·女生权力、权力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 第57-64页 |
·主流媒体中的女生权力 | 第58-61页 |
·权力女性主义 | 第61-63页 |
·等同带来的后果 | 第63-64页 |
·“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 | 第64-78页 |
·主流媒体中的“后女性主义” | 第66-73页 |
·学术界中的后女性主义 | 第73-77页 |
·后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4章 挪用与生产:大众文化中的青年女性主义 | 第81-93页 |
·大众文化:第三次浪潮的抵抗与生产场所 | 第81-87页 |
·作为块茎结构的自创杂志和网络行动主义 | 第82-85页 |
·挪用与反向诠释:对主导文化的修补 | 第85-87页 |
·音乐圈的行动主义:叛逆女生 | 第87-89页 |
·网络中的行动主义:电子杂志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走向多元共生:重构第三次浪潮 | 第93-141页 |
·有色人种女性主义 | 第93-103页 |
·黑人女性主义对白人女性主义的批判 | 第94-97页 |
·从身份政治到差异政治:与后学思潮的对话 | 第97-99页 |
·交叉理论:性别、种族和阶级的连锁系统 | 第99-103页 |
·后殖民女性主义 | 第103-115页 |
·作为理论武器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 第103-105页 |
·美国国内的殖民主义 | 第105-108页 |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 第108-109页 |
·斯皮瓦克的属下研究 | 第109-111页 |
·民族主义与第三世界妇女 | 第111-115页 |
·生态女性主义 | 第115-124页 |
·解构文化/自然二元论 | 第116-118页 |
·凯伦·沃伦的观点 | 第118-119页 |
·妇女:环境保护的先锋 | 第119-121页 |
·后殖民女性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的重合 | 第121-124页 |
·怪异理论 | 第124-129页 |
·作为抑郁结构的异性恋 | 第124-126页 |
·性别表演理论 | 第126-128页 |
·引用理论 | 第128-129页 |
·赛博女性主义 | 第129-138页 |
·赛博空间与赛博女性主义 | 第130-133页 |
·电子人隐喻 | 第133-135页 |
·塞迪·普朗特的主要观点 | 第135-136页 |
·局限性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41-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