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与理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概况与特点 | 第10-15页 |
一、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概况 | 第10-12页 |
二、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特点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理论 | 第15-22页 |
一、意思自治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 | 第15-17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为涉外合同法律适用补充原则 | 第17-18页 |
三、国际条约优先适用、国际惯例拾遗补缺原则 | 第18-20页 |
四、强制适用中国法的原则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实证分析 | 第22-55页 |
第一节 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概况 | 第22-26页 |
一、司法实践中法律选择概况 | 第22-23页 |
二、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涉外合同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实践与评介 | 第26-37页 |
一、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 | 第26-29页 |
二、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范围 | 第29-32页 |
三、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 | 第32-34页 |
四、当事人选择法律的适用范围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涉外合同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实践与评介 | 第37-44页 |
一、涉外合同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要求 | 第37-39页 |
二、涉外合同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实践 | 第39-43页 |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评介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法律规避问题 | 第44-49页 |
一、我国关于法律规避的规定 | 第44-45页 |
二、涉外合同当事人利用意思自治原则规避我国强制法的效力问题 | 第45-46页 |
三、法律规避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 | 第46-49页 |
第五节 涉外合同适用外国法的查明问题 | 第49-55页 |
一、涉外合同适用外国法时对外国法的查明 | 第49-50页 |
二、外国法查明方式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第50-52页 |
三、外国法查明方式评介 | 第52-55页 |
第三章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对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承继与发展 | 第55-70页 |
第一节 对《解答》等规范的承继 | 第55-59页 |
一、明确当事人明示选择法律的方式 | 第56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和特征性履行方法的确定与运用 | 第56-57页 |
三、承继了《解答》排除反致制度的立场 | 第57-58页 |
四、重申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 第58-59页 |
五、其他条款 | 第59页 |
第二节 《规定》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新发展 | 第59-70页 |
一、对我国涉外合同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明确与发展 | 第59-65页 |
二、"特征性履行方法"的新发展 | 第65-67页 |
三、完善涉外合同适用外国法的法律规避制度 | 第67页 |
四、涉外合同领域外国法查明义务的区别分担与查明途径的扩充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