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生成语境与理论资源 | 第11-20页 |
第一节 国内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事件回顾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成语境 | 第12-20页 |
一 消费语境——"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外部动因 | 第12-14页 |
(一) 宏观的政治经济政策 | 第13页 |
(二) 主体的生活境况 | 第13-14页 |
(三) 艺术状况 | 第14页 |
二 理论环境——"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在动因 | 第14-15页 |
三 直接的理论资源——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资源的汲取 | 第15-20页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立法者"——费瑟斯通 | 第15-16页 |
1 标榜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 第15-16页 |
2 打造新型媒介文化人的类像 | 第16页 |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阐释者——韦尔施 | 第16-20页 |
1 "日常生活审美化"认识论层面上四种定义 | 第16-17页 |
2 对传统美学的批判和对时下美学的治疗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剖析与读解 | 第20-30页 |
第一节 片面的深刻性——论争的三大焦点 | 第20-24页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事实判断还是主观想象 | 第20-21页 |
二 暧昧的主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到底是谁 | 第21-23页 |
三 错位的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多维审美观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不得不解释的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24-30页 |
一 关键词之一:日常生活 | 第24-26页 |
二 关键词之二:审美 | 第26-27页 |
三 关键词之三:化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中的审美变异 | 第30-45页 |
第一节 审美与想像的分离 | 第30-33页 |
一 传统美学中的审美与想像 | 第30-31页 |
二 "读图时代"审美与想像的剥离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审美与理想的疏离 | 第33-37页 |
一 传统审美中理想的维度 | 第34-36页 |
二 消费社会对理想的反叛和当下的执著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审美快感的变异 | 第37-40页 |
一 传统审美中指向心灵的形而上意味 | 第37-38页 |
二 当下审美指向感官和形而下欲念 | 第38-40页 |
第四节 审美对自由逃避 | 第40-45页 |
一 传统审美中对自由的追寻 | 第40-41页 |
二 当下审美对自由的逃避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9页 |
第一节 审美对精神上升性的看护 | 第45-46页 |
一 对形而上之思的守护 | 第45-46页 |
二 对个体存在的引领 | 第46页 |
第二节 审美对消费时代异化现象的制衡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一 | 第53-56页 |
附录二 | 第56-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