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战术Ad Hoc网络发展历程及军事需求背景 | 第18-25页 |
·美军带宽短缺及我军战术通信网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外军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5页 |
·新传输技术与战术Ad Hoc网络的融合 | 第25-30页 |
·战术Ad Hoc网络体系结构及新传输技术 | 第26-28页 |
·战术Ad Hoc网络组网技术 | 第28-30页 |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0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宽带战术Ad Hoc网络物理层传输技术研究 | 第32-67页 |
·引言 | 第32-35页 |
·战场通信新特点 | 第32-33页 |
·OFDM系统优缺点及关键技术 | 第33-35页 |
·战术移动无线信道建模 | 第35-40页 |
·基于SUI信道的战术无线信道建模 | 第36-39页 |
·基于莱斯信道的空地战术信道模型 | 第39-40页 |
·OFDM基本原理及FH-OFDM系统设计 | 第40-61页 |
·OFDM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OFDM系统设计 | 第42-45页 |
·一种自适应频域迭代信道估计和跟踪算法 | 第45-52页 |
·系统同步技术 | 第52-56页 |
·系统峰均比抑制技术 | 第56-61页 |
·不同战场环境下宽带OFDM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FH-OFDM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3-65页 |
·FH-OFDM系统设计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战场环境下MIMO仿真平台搭建 | 第67-80页 |
·引言 | 第67页 |
·多种战术环境地形无线信道建模 | 第67-73页 |
·SUI信道天线相关性建模 | 第67-71页 |
·ITU信道建模 | 第71-73页 |
·自适应MIMO-OFDM传输系统 | 第73-75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静止状态下不同地形环境下的仿真 | 第75-76页 |
·移动环境且高频率利用率条件下的仿真 | 第76-77页 |
·天线相关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77-78页 |
·一定频谱利用率条件下的仿真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Ad Hoc网络中一种基于指数时间选择思想的多址接入协议 | 第80-98页 |
·引言 | 第80页 |
·IEEE 802.11 MAC协议 | 第80-86页 |
·IEEE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 第81-83页 |
·IEEE 802.11 DCF功能描述 | 第83-86页 |
·IEEE 802.11 协议拥塞反应分析及其研究现状 | 第86-88页 |
·一种在竞争窗口内退避时间服从指数分布的BEEB算法 | 第88-97页 |
·BEEB算法数学描述和分析 | 第88-92页 |
·BEEB算法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 第92-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战术Ad Hoc网络中支持有向天线应用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 | 第98-125页 |
·引言 | 第98-102页 |
·有向天线模型 | 第102-104页 |
·有向天线对Ad Hoc网络的影响 | 第104-111页 |
·有向天线对网络容量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基于有向天线的MAC协议所面临的难题 | 第105-111页 |
·一种基于有向网络分配矢量的Ad Hoc网络包调度算法 | 第111-116页 |
·网络模型 | 第111-112页 |
·设置DNAV和目的地址选择 | 第112-114页 |
·DBPS协议工作过程简述 | 第114-116页 |
·DBPS协议的性能评估 | 第116-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附录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战术Ad Hoc网络中支持有向天线应用的路由协议研究 | 第125-145页 |
·引言 | 第125-127页 |
·有向天线对战术Ad Hoc网络路由层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支持有向天线应用的战术移动Ad Hoc网络有向负载均衡路由协议LEDRP | 第129-143页 |
·EDRP协议描述 | 第129-135页 |
·LEDRP协议描述 | 第135-140页 |
·LEDRP协议性能评估 | 第140-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8页 |
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45-147页 |
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