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0页 |
·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 第12-16页 |
·生态足迹 | 第12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12-13页 |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 第13页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 | 第13-14页 |
·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14-15页 |
·均衡因子 | 第15-16页 |
·产量因子 | 第16页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模型 | 第16-19页 |
·生态足迹核算模型 | 第16-17页 |
·生态承载力核算模型 | 第17页 |
·均衡因子核算模型 | 第17页 |
·产量因子核算模型 | 第17页 |
·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计算模型 | 第17页 |
·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简评 | 第17-19页 |
·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国家公顷法 | 第19页 |
·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 | 第19-20页 |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IOA-EF) | 第20页 |
·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模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22-46页 |
·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 第22-27页 |
·生态足迹核算生命周期的界定 | 第22-23页 |
·数据资料来源 | 第23页 |
·计算项目的选取 | 第23-24页 |
·原材料生产阶段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 第24-27页 |
·汽车制造阶段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 第27页 |
·汽车使用阶段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 第27页 |
· | 第27-34页 |
·原材料生产阶段生态足迹核算 | 第27-30页 |
·汽车制造阶段生态足迹核算 | 第30-31页 |
·汽车使用阶段生态足迹核算 | 第31-32页 |
·1997 年~2007 年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汇总 | 第32-34页 |
·1997 年~2007 年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34-46页 |
·整体分析 | 第34-37页 |
·能源足迹对比分析 | 第37-40页 |
·汽车产业生态足迹 EEF 分析 | 第40-41页 |
·汽车产业生态足迹相关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汽车产业生态足迹与 GDP 的协整分析 | 第42-44页 |
·汽车产业生态足迹与工业 GDP 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情景分析 | 第46-69页 |
·情景分析方法概述 | 第46-51页 |
·情景分析方法产生的背景 | 第46-47页 |
·情景与情景分析的定义 | 第47-48页 |
·情景分析法与传统预测方法的比较 | 第48-49页 |
·情景分析的适用范围 | 第49页 |
·情景分析的逻辑结构 | 第49页 |
·运用情景分析法展望中长期发展前景的一般步骤 | 第49-50页 |
·情景分析法的应用 | 第50-51页 |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景构建 | 第51-60页 |
·汽车保有量增长情景的构建 | 第51-54页 |
·原材料生产节能情景构建 | 第54-55页 |
·汽车制造业节能情景构建 | 第55-58页 |
·汽车使用节能情景构建 | 第58-60页 |
·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情景分析 | 第60-69页 |
·情景预测结果 | 第61-63页 |
·情景预测结果分析 | 第63-6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第69-73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对策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