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35页 |
第一节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11-23页 |
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术语的由来和使用沿革 | 第11-13页 |
2 MPS的病因病理学的看法 | 第13-18页 |
3 MPS流行率和人口学关系 | 第18-19页 |
4 诊断 | 第19-20页 |
5 临床特点 | 第20页 |
6 治疗 | 第20-23页 |
第二节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概述 | 第23-27页 |
1 “痹”的概念 | 第23-24页 |
2 “痹”的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24-26页 |
3 痹的辨证分型研究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中医针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综述 | 第27-35页 |
1 针刺 | 第27-28页 |
2 电针 | 第28-29页 |
3 推拿 | 第29-30页 |
4 针刀 | 第30页 |
5 拔罐 | 第30-31页 |
6 药物 | 第31-32页 |
7 其他 | 第32-35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5-47页 |
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35页 |
·样本含量 | 第35页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35页 |
·盲法的要求及设计 | 第35页 |
·样本情况 | 第35页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5-38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6页 |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受试者的纳入方式 | 第36页 |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 第36-37页 |
·剔出病例标准 | 第37页 |
·脱落病例标准 | 第37-38页 |
3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4 治疗方法 | 第39-40页 |
·针刺合并埋线治疗组 | 第39页 |
·针刺治疗对照Ⅰ组 | 第39页 |
·埋线治疗对照Ⅱ组 | 第39页 |
·埋线当夜,个别病人有酸痛加重现象,属正常反应,可不予处理 | 第39页 |
·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不允许加用其他治疗措施或药物 | 第39页 |
·三组病人均嘱避风寒,调情志,清淡饮食 | 第39-40页 |
5 质量控制 | 第40页 |
6 数据管理 | 第40页 |
7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8 医学伦理原则 | 第41页 |
9 观察项目 | 第41-42页 |
·病例资料记录 | 第41页 |
·观察指标 | 第41页 |
·疗程与观察时点 | 第41页 |
·随访 | 第41页 |
·疗效标准 | 第41-42页 |
10 研究结果 | 第42-46页 |
·病例分布比较 | 第42-43页 |
·组内治疗前后PRI、VAS、PPI积分比较 | 第43-44页 |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 | 第44-45页 |
·组间显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 | 第45页 |
·组间有效以上病例疗程比较 | 第45-46页 |
11 典型病例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47-54页 |
1 激痛点的起源、发展与临床应用 | 第47页 |
2 穴位效应特异性 | 第47页 |
3 “输穴”选穴依据 | 第47-48页 |
4 “输主体重节痛”的机理 | 第48-49页 |
·交通阴阳,通调气血 | 第48页 |
·健脾益气,祛湿通络,舒筋止痛 | 第48-49页 |
·神经机制 | 第49页 |
·体液因素 | 第49页 |
5 埋线疗法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 | 第49-53页 |
·穴位埋线的源流 | 第49-51页 |
·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 | 第51-52页 |
·现代医学的认识 | 第52-53页 |
6 存在的不足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第一节 小结 | 第54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一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二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三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附.临床观察表 | 第64-66页 |
附表一 外文缩略语表 | 第64-65页 |
附表二 麦吉尔疼痛量表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