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 第11-23页 |
一、建国初期的农民所有,个体经营模式 | 第11-12页 |
(一) 个体经营在全国的实现 | 第11页 |
(二) 个体经营模式建立的历史意义 | 第11-12页 |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经营 | 第12-19页 |
(一) 集体经营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二) 集体经营的历史必然性 | 第14-16页 |
(三)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的实现 | 第16-18页 |
(四) 农业合作化时期集体经营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 第18-19页 |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营 | 第19-23页 |
(一) 集体经营进一步演变 | 第19-20页 |
(二)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模式的建立 | 第20-21页 |
(三) 对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经营的评价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时期农业经营模式 | 第23-31页 |
一、包产到户的历史及改革初期的再度兴起 | 第23-26页 |
(一) 改革前包产到户的三起三落 | 第23-24页 |
(二) 改革初期的再度兴起 | 第24-26页 |
二、家庭承包双层经营模式的进一步稳定与发展 | 第26-28页 |
三、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合作化时期集体经营的继承和发展 | 第28-29页 |
四、家庭承包双层经营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29-31页 |
(一) 克服了旧模式的弊端,适应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 第29页 |
(二) 改变农业的不合理现状,改善人民生活 | 第29-30页 |
(三) 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31-43页 |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一) 克服目前农业内部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的需要 | 第31-32页 |
(二) 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第32-33页 |
二、对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 | 第33-34页 |
(一) 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 第33页 |
(二) 应侧重于从质的方面来衡量适度规模经营 | 第33页 |
(三) 适度规模经营应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方面 | 第33-34页 |
三、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 | 第34-36页 |
(一)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 | 第34页 |
(二)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最基本条件 | 第34-35页 |
(三)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 | 第35-36页 |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的原则 | 第36-37页 |
(一) 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 | 第36页 |
(二)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适度原则 | 第36-37页 |
(三)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家庭承包双层经营模式 | 第37页 |
五、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 第37-43页 |
(一) 促进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首要环节 | 第38-39页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选择 | 第39-40页 |
(三) 非农化、城镇化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趋势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