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18页 |
1 引言 | 第18-28页 |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18-20页 |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 | 第18-19页 |
·本研究课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0-2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 农村小额信贷博弈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8-41页 |
·小额信贷基本理论 | 第28-32页 |
·小额信贷的内涵 | 第28页 |
·小额信贷的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贫困的内涵与农村小额信贷的作用 | 第29-32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40页 |
·博弈论基本理论 | 第32-37页 |
·行为经济学基本理论 | 第37-38页 |
·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 | 第38-39页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理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分析 | 第41-45页 |
·农村信贷需求主体 | 第41页 |
·农户信贷需求行为分析 | 第41-43页 |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第45-57页 |
·非政府扶贫小额信贷 | 第45-46页 |
·外援扶贫小额信贷 | 第45-46页 |
·合作性质的小额信贷 | 第46页 |
·政府扶贫小额信贷 | 第46-47页 |
·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 | 第47-49页 |
·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 | 第47-48页 |
·政策性银行的小额信贷 | 第48页 |
·农业银行的小额信贷 | 第48页 |
·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 | 第48-49页 |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 | 第49页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 | 第49-53页 |
·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信贷 | 第49-51页 |
·2007年后成立的三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 | 第51-53页 |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困境 | 第53页 |
·小额信贷载体不足 | 第53-54页 |
·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可持续发展 | 第54页 |
·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 | 第54页 |
·小额信贷机构的内部经营管理问题 | 第54-55页 |
·小额信贷机构面临政策环境约束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中国政府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监管 | 第57-64页 |
·中国政府对农村金融监管的历史 | 第57-58页 |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8-61页 |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监管的发展方向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各主体博弈关系分析 | 第64-96页 |
·小额信贷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65-67页 |
·供给者和农户的相关假设 | 第65页 |
·供给者和农户的博弈均衡分析 | 第65-67页 |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进入博弈分析——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 | 第67-76页 |
·博弈分析的假设前提 | 第67-68页 |
·小额信贷市场进入的博弈分析 | 第68-74页 |
·有限理性条件下小额信贷市场进入的博弈分析 | 第74-76页 |
·小额信贷市场监管与违规博弈分析 | 第76-81页 |
·违规获利的诱惑与规则的强制 | 第77-79页 |
·小额信贷市场监管中的学习机制与示范效应 | 第79-81页 |
·地方政府与小额信贷供给者之间的博弈 | 第81-92页 |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和地方政府的博弈现状 | 第81-85页 |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和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的效率损失 | 第85-92页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针对小额信贷的博弈 | 第92-95页 |
·基本的理论假设 | 第92-93页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7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比较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96-105页 |
·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 | 第96-100页 |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 第96-97页 |
·FINCA村银行模式 | 第97-98页 |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 | 第98-99页 |
·印度的小额信贷证券化模式 | 第99-100页 |
·肯尼亚的“贾米波拉信托” | 第100页 |
·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比较 | 第100-103页 |
·福利派与制度派的发展比较 | 第100-101页 |
·小额信贷新旧模式的内容比较 | 第101-102页 |
·小额信贷机构拓展模式比较 | 第102页 |
·政府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比较 | 第102-103页 |
·国外小额信贷发展对中国的借鉴启示 | 第103-104页 |
·小额信贷发展依赖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 | 第103页 |
·小额信贷要以商业化为发展方向 | 第103页 |
·小额信贷成功需具备的内部条件 | 第103-104页 |
·完善运作机制 | 第104页 |
·非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弱点难以缓解 | 第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8 发展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 | 第105-113页 |
·多方努力实现小额信贷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利益最大 | 第105-107页 |
·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 第105页 |
·供给者为需求者提供包括培训在内的专业服务 | 第105-106页 |
·配合开展小额信贷保险 | 第106页 |
·推行农业保险制度 | 第106页 |
·促进龙头企业与小额信贷机构的合作 | 第106-107页 |
·创造条件达成小额信贷供给者和进入者之间的博弈均衡 | 第107-108页 |
·加强小额信贷市场的监管 | 第108-109页 |
·实现小额信贷充分供给的政府保障 | 第109-111页 |
·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 第109页 |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 第109-110页 |
·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 | 第110页 |
·建立小额信贷保险基金 | 第110页 |
·利用再保险市场分散农业风险 | 第110-111页 |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机制 | 第111页 |
·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均衡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9 结论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