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绪论 | 第14-33页 |
·白桦简介 | 第14-24页 |
·白桦木材的主要缺陷 | 第14-15页 |
·木材腐朽后的主要成分变化 | 第15-17页 |
·木材的天然耐腐性与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17-19页 |
·抗性化学物质的种类 | 第19-22页 |
·木材防腐剂与环境的关系 | 第22-23页 |
·白桦的遗传育种研究 | 第23-24页 |
·木材腐朽菌的特征与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木材腐朽菌的分布与危害 | 第24-25页 |
·5种木材腐朽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25-26页 |
·木材腐朽菌的酶学研究 | 第26-29页 |
·mRNA差显技术(DDRT-PCR)的主要原理 | 第29页 |
·DDRT-PCR的优越性与主要缺陷 | 第29-30页 |
·DDRT-PCR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2 白桦木材腐朽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耐腐易腐群体的木材主要化学成分差异 | 第33-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33-34页 |
·白桦木材天然耐腐性测定 | 第34页 |
·腐朽白桦木材主要化学成分检测 | 第34页 |
·硝酸—乙醇纤维素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腐朽木材中纤维素和木质素损失率的计算方法 | 第35页 |
·白桦木材总酚含量检测 | 第35-36页 |
·白桦木材总黄酮含量检测 | 第36-37页 |
·白桦木材有机溶剂萃取液的气相质谱检测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59页 |
·白桦木材腐朽后重量损失率的株间方差分析 | 第38-39页 |
·白桦木材腐朽后重量损失的频度分布 | 第39-40页 |
·白桦腐朽木材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40-42页 |
·白桦耐腐和易腐群体的筛选 | 第42-43页 |
·耐腐和易腐白桦群体腐朽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 第43-44页 |
·耐腐和易腐白桦群体新鲜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 第44-46页 |
·耐腐和易腐白桦新鲜木材中的总酚含量比较 | 第46-49页 |
·耐腐和易腐白桦群体新鲜木材中的总黄酮含量比较 | 第49-50页 |
·白桦木材抽出物的气质联机分析 | 第50-58页 |
·白桦木材主要化学成分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7页 |
·凉水白桦的重复性验证试验 | 第59-60页 |
·木材重量损失率与正态分布的关系 | 第60页 |
·木材重量损失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筛选出的耐腐和易腐白桦个体之间的关系 | 第61页 |
·白桦木材中1%NaOH抽出物的特点 | 第61-63页 |
·白桦木材中苯醇抽出物的特点 | 第63页 |
·白桦腐朽木材中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的特点 | 第63-64页 |
·白桦腐朽与新鲜木材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与腐朽的关系 | 第64-65页 |
·白桦新鲜木材中的水分与腐朽的关系 | 第65页 |
·白桦木材中酚类、黄酮类物质检测方法 | 第65-66页 |
·白桦木材中酚类、黄酮类物质与腐朽的关系 | 第66页 |
·白桦木材中萜类物质检测方法及其与腐朽的关系 | 第66-67页 |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 木材腐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腐朽木材前后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69-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8页 |
·试验材料 | 第69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69-70页 |
·木材腐朽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70-71页 |
·木质素降解相关酶活性检测 | 第71-72页 |
·总RNA提取 | 第72-73页 |
·DDRT-PCR反应和检测 | 第73-76页 |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76-77页 |
·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77-7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95页 |
·木材腐朽菌的采集与分类鉴定 | 第78-79页 |
·5种木材腐朽菌菌丝生长特性的比较 | 第79-81页 |
·木材腐朽菌木质素降解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 第81-84页 |
·桦剥管菌腐朽木材前后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84-90页 |
·白囊耙齿菌腐朽木材前后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90-95页 |
·讨论 | 第95-99页 |
·5种木材腐朽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趋势比较 | 第95页 |
·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的定性检测 | 第95页 |
·木材腐朽菌中木质素降解酶类的特点 | 第95-96页 |
·黄伞的生物学特点分析 | 第96-97页 |
·白囊耙齿菌和桦剥管菌腐朽木材前后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 | 第97页 |
·未知片段的分析 | 第97-98页 |
·电泳检测和杂交验证技术的分析 | 第98页 |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附录 | 第116-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