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以及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本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2页 |
·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关的理论 | 第12-16页 |
·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12-13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3-15页 |
·博弈论 | 第15-16页 |
·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6-20页 |
·激励与约束理论的综述 | 第16-18页 |
·代建制的研究现状的研究 | 第18-20页 |
·代建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现状的探讨 | 第22-33页 |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5页 |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 | 第22页 |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 | 第22-25页 |
·代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5-29页 |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概念 | 第25页 |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推行现状 | 第25-26页 |
·现有的代建制的几种管理模式 | 第26-29页 |
·代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目前代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采取的措施 | 第29-30页 |
·代建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代建制的内部激励机制的研究 | 第33-48页 |
·代建制内部控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 第33-34页 |
·代建制中过长的信息链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 第33-34页 |
·激励合同本身的不合理 | 第34页 |
·代建取费标准过低 | 第34页 |
·代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研究 | 第34-37页 |
·代建项目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34-35页 |
·代建制风险分担方案的设计 | 第35-37页 |
·代建制最优激励合同的设计 | 第37-43页 |
·代建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38-39页 |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39-4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信息对称时的最优剩余分享激励合同的设计 | 第40-41页 |
·信息非对称时的最优剩余分享激励合同 | 第41-42页 |
·其他可观测变量对最优激励机制的影响 | 第42-43页 |
·模型的结论 | 第43页 |
·代建项目取费 | 第43-47页 |
·代建取费的基本原则 | 第43页 |
·代建取费的现状分析 | 第43-46页 |
·代建取费标准设计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代建制的外部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48-62页 |
·代建项目外部激励机制的不可缺性 | 第48页 |
·声誉效应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关系 | 第48-49页 |
·声誉效应发挥激励效应的基本机理 | 第49-50页 |
·没有考虑声誉机制的静态显性激励模型 | 第50页 |
·声誉机制与显性机制相结合的最优动态激励模型 | 第50-56页 |
·声誉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0-52页 |
·最优动态激励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声誉激励机制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声誉机制的实例分析 | 第56-57页 |
·声誉模型的保证措施—市场准入机制 | 第57-61页 |
·市场准入机制的含义 | 第57-58页 |
·现阶段我国代建制市场准入制度的缺陷 | 第58页 |
·对于代建单位的资质要求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代建制的约束机制的设计 | 第62-73页 |
·代建制的内部约束机制的设计 | 第62-70页 |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 第62-63页 |
·明确各参建方的责权关系 | 第63-64页 |
·健全代建制的沟通机制 | 第64-65页 |
·基于博弈论的代建制的“合谋寻租”行为的制约 | 第65-69页 |
·建立好代建制的绩效评价制度 | 第69-70页 |
·代建制的外部约束机制的设计 | 第70-72页 |
·强化市场竞争对代建人的约束激励作用 | 第70-71页 |
·加强代建制运行的法律环境的约束激励作用 | 第71页 |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学会对承包商和咨询人员的行为约束作用 | 第71-72页 |
·充分发挥代建制的社会监督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