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概述 | 第8-18页 |
·减振与振动压路机减振 | 第8-10页 |
·根据减振的过程分类 | 第8-9页 |
·根据激励分类 | 第9-10页 |
·根据减振装置是否要求系统以外的设备提供能量分类 | 第10页 |
·被动减振 | 第10页 |
·主动减振 | 第10页 |
·振动压路机减振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减振理论和振动压路机减振标准 | 第10-11页 |
·振动压路机系统模型的研究 | 第11-13页 |
·实际系统的辨识 | 第13-14页 |
·橡胶材料和减振器的研究 | 第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 第14-18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第14-16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的背景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按以下三种计算方法选取一到二种进行计算,比较设计减振系统的差异 | 第16页 |
·用 ADAMS 软件分析振动压路机五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16-17页 |
·实际测试 | 第17-18页 |
第2章 振动压路机减振讨论 | 第18-31页 |
·振动压路机减振的评价方法 | 第18-22页 |
·振动压路机乘座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振动轮和机架系统减振的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振动压路机两自由度模型 | 第22-31页 |
·激振频率的选择 | 第24-27页 |
·减振器刚度的选择 | 第27-28页 |
·机架和振动轮质量比的选择 | 第28-31页 |
第3章 五自由度系统模型的理论研究 | 第31-42页 |
·五自由度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五自由度模型的求解 | 第34-36页 |
·五自由度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36-42页 |
·单自由度模型 | 第36-37页 |
·两自由度模型 | 第37页 |
·五自由度模型 | 第37-42页 |
第4章 振动轮减振计算几种方法与差异分析 | 第42-57页 |
·按JG/T5076.1-1996《振动压路机减振系统设计规范》计算 | 第42-50页 |
·主减振系统模型的生成 | 第43页 |
·振动轮分配质量 | 第43页 |
·等效尺寸 | 第43-45页 |
·上下车质量比 | 第45页 |
·轮宽轮径比 | 第45页 |
·工作频率、名义振幅 | 第45-48页 |
·减振器的变形与受力 | 第48-50页 |
·按王戈等编著的《压实机械》计算 | 第50-57页 |
·根据减振要求(一般是根据人体舒适度标准的要求)计算和确定振动压路机减振系统的总刚度 | 第50-52页 |
·减振器的设计与计算 | 第52-57页 |
第5章 用ADAMS 软件分析振动轮动力学模型 | 第57-62页 |
·振动压路机 ADAMS 仿真模型 | 第57-60页 |
·振动压路机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60-62页 |
第6章 实际检测驾驶员在减振器静刚度变化后,人体感受舒适性的变化 | 第62-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摘要 | 第74-75页 |
ABSTRACT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