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8-9页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回顾及本文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第三节 有关选题的几点界定说明及研究思路 | 第12-16页 |
第二章 闽台中国画传衍的区域背景 | 第16-30页 |
第一节 区域位置与区域特质 | 第16-20页 |
第二节 闽台中国画传衍历史概略 | 第20-24页 |
第三节 1895-1945年闽台中国画传衍的历史背景 | 第24-30页 |
第三章 闽台往来国画家与风格师承 | 第30-56页 |
第一节 闽台往来国画家钩沉 | 第30-43页 |
第二节 闽台往来国画家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第三节 闽台中国画风格师承与图式比较 | 第45-56页 |
第四章 闽台国画家的交游互动与意义解读 | 第56-90页 |
第一节 台湾传统中国画的处境与画家的心态际遇 | 第56-59页 |
第二节 闽台国画家的交游互动 | 第59-75页 |
第三节 闽台画会盛起与两岸的眺望守护 | 第75-84页 |
第四节 交游互动的意义解读 | 第84-90页 |
第五章 闽台中国画传承 | 第90-126页 |
第一节 美术展览 | 第90-97页 |
第二节 书房教习与课徒 | 第97-106页 |
第三节 书画雅集 | 第106-110页 |
第四节 鬻画与民间书画消费 | 第110-120页 |
第五节 书画供养人制度 | 第120-126页 |
第六章 闽台中国画的交融与身份认同 | 第126-144页 |
第一节 闽台中国画格局新变 | 第126-131页 |
第二节 闽台中国画的坚守与突围 | 第131-139页 |
第三节 闽台中国画的交融与身份认同 | 第139-144页 |
第七章 闽台中国画传衍中的艺术形态特征与品格 | 第144-200页 |
第一节 士人的人格气象与花鸟画的审美品格 | 第144-154页 |
第二节 忠义气节涵育下的人物画精神 | 第154-159页 |
第三节 固守正统的山水画气韵 | 第159-168页 |
第四节 崇贵尚仙题材的审美蕴意与情怀 | 第168-175页 |
第五节 文人画的世俗化交融 | 第175-184页 |
第六节 笔墨风骨与理想 | 第184-200页 |
结语 | 第200-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08-210页 |
致谢 | 第210-212页 |
索引 | 第212-216页 |
个人简历 | 第21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