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6页 |
|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6-24页 |
| ·壳幔作用与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成矿效应 | 第16-20页 |
| ·脉岩与岩石圈演化及金成矿 | 第20-23页 |
| ·胶东矿集区脉岩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8-40页 |
| ·胶东矿集区主要地质事件框架 | 第28-32页 |
| ·前寒武纪地质演化 | 第28-31页 |
| ·中生代地质演化 | 第31-32页 |
| ·新生代地质演化 | 第3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2-35页 |
| ·地层 | 第32-34页 |
| ·构造 | 第34页 |
| ·岩浆岩 | 第34-35页 |
| ·区域矿产 | 第35页 |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35-40页 |
| ·地层 | 第35-37页 |
| ·构造 | 第37-38页 |
| ·岩浆岩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郭城断裂带金矿床地质 | 第40-52页 |
| ·断裂带金矿床地质 | 第40-46页 |
| ·发云夼 | 第41-42页 |
| ·蓬家夼 | 第42-44页 |
| ·西涝口 | 第44-45页 |
| ·辽上 | 第45-46页 |
| ·研究区金矿床地质 | 第46-52页 |
| ·成矿地质条件 | 第46页 |
| ·矿带及矿体特征 | 第46-48页 |
| ·矿石特征 | 第48-49页 |
| ·围岩蚀变 | 第49页 |
| ·成矿期次 | 第49-52页 |
| 第四章 脉岩地质及年代学 | 第52-65页 |
| ·脉岩地质 | 第52页 |
| ·岩相学 | 第52-57页 |
|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第57-63页 |
| ·分析方法 | 第57页 |
| ·锆石形貌及CL结构 | 第57-58页 |
| ·锆石微量元素 | 第58-62页 |
| ·锆石年龄 | 第62页 |
| ·脉岩年代学意义 | 第62-63页 |
|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框架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脉岩岩石地球化学 | 第65-76页 |
| ·分析方法 | 第65-67页 |
| ·主量元素 | 第67-70页 |
| ·微量元素 | 第70-73页 |
| ·Sr-Nd-Pb同位素 | 第73-76页 |
| ·Sr同位素 | 第73页 |
| ·Nd同位素 | 第73页 |
| ·Pb同位素 | 第73-76页 |
| 第六章 脉岩斑晶矿物微区地球化学 | 第76-85页 |
| ·辉石 | 第76-77页 |
| ·角闪石 | 第77-78页 |
| ·斜长石 | 第78页 |
| ·黑云母 | 第78-85页 |
| 第七章 脉岩岩浆深部过程及对岩石圈演化的指示 | 第85-100页 |
| ·脉岩岩浆演化过程 | 第85-90页 |
| ·岩石的混合成因 | 第85-89页 |
| ·源区性质 | 第89-90页 |
| ·成岩过程 | 第90页 |
| ·脉岩岩浆深部过程与岩石圈底侵减薄 | 第90-92页 |
| ·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机制与时限讨论 | 第92-95页 |
| ·减薄机制 | 第92-94页 |
| ·减薄时限 | 第94-95页 |
| ·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演化过程 | 第95-100页 |
| ·晚三叠世陆壳碰撞加厚及岩石圈局部拆沉 | 第95页 |
| ·中—晚侏罗世岩石圈失稳拆沉与破坏拆沉 | 第95-97页 |
| ·早白垩世岩石圈底侵减薄 | 第97-100页 |
| 第八章 脉岩斑晶矿物中硫化物熔融包裹体的发现及对金成矿的指示 | 第100-116页 |
| ·岩浆硫化物熔体与成矿 | 第100-104页 |
| ·岩浆硫化物形成演化及对成矿的作用 | 第100-103页 |
| ·脉岩中岩浆硫化物与成矿 | 第103-104页 |
| ·脉岩中熔融包裹体特征 | 第104-107页 |
| ·微区分析方法 | 第107页 |
| ·结果 | 第107-109页 |
| ·讨论 | 第109-113页 |
| ·熔融包裹体成分变异与岩浆源区硫消耗 | 第109-110页 |
| ·岩浆源区金含量变化与硫化物熔体出熔 | 第110-112页 |
| ·硫化物熔体与金成矿的联系 | 第112-113页 |
| ·硫化物熔体分解产生的硫总量计算 | 第113页 |
| ·小结 | 第113-116页 |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问题 | 第116-120页 |
| ·结论 | 第116-119页 |
| ·脉岩成因—壳幔岩浆混合 | 第116-117页 |
| ·壳幔作用对岩石圈演化的制约 | 第117-118页 |
| ·脉岩岩浆源区硫化物熔体出熔及对金成矿的启示 | 第118-119页 |
| ·创新点 | 第119页 |
|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