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 | 第10页 |
二、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一) 中国旅游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 第10-11页 |
(二) 中国旅游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 第11-13页 |
三、选题的确定及意义 | 第13页 |
(一) 选题的确定 | 第13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进展与文献回顾 | 第13-16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一) 关于反思性教学内涵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关于反思性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 | 第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一) 关于反思性教学理念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关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研究 | 第15页 |
三、旅游专业教师发展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探析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反思 | 第18页 |
二、反思性教学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元认知心理学 | 第19-20页 |
二、批判理论 | 第20页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 第21-22页 |
一、主动性 | 第21页 |
二、调控性 | 第21页 |
三、循环性 | 第21-22页 |
四、探究性 | 第22页 |
第四节 反思性教学的类型 | 第22-23页 |
一、为教学实践反思 | 第22-23页 |
二、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 第23页 |
三、对教学实践反思 | 第23页 |
第五节 反思性教学的模式 | 第23-27页 |
一、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式 | 第24-25页 |
二、拉博斯凯模式 | 第25页 |
三、埃拜模式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培养的困境剖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培养的困境 | 第27-31页 |
一、旅游教师的培养现状 | 第27-29页 |
(一)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 第27-28页 |
(二)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第28页 |
(三)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 第28-29页 |
(四) 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 | 第29页 |
二、旅游教师的培养困境分析 | 第29-31页 |
(一) 培养理念偏差 | 第29-30页 |
(二) 培养理论失衡 | 第30-31页 |
(三) 培养体系缺失 | 第31页 |
(四) 培养保障缺乏 | 第31页 |
第二节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培养困境的原因解析 | 第31-34页 |
一、社会功利思想浓厚 | 第31-32页 |
(一) 功利观念盛行 | 第31-32页 |
(二) 保守文化泛滥 | 第32页 |
二、高校旅游专业外延式发展 | 第32-33页 |
(一) 旅游教育需求旺盛 | 第32页 |
(二) 高校旅游专业规模化扩张 | 第32-33页 |
三、旅游教师专业权利较少 | 第33页 |
(一) 行政干涉较多 | 第33页 |
(二) 教师维权意识淡薄 | 第33页 |
四、旅游企业合作意愿不强 | 第33-34页 |
(一) 企业投资目光短浅 | 第33-34页 |
(二) 校企供需矛盾 | 第34页 |
第三节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 第34-38页 |
一、旅游学科深化发展的保障 | 第35页 |
(一) 旅游教师推动旅游学科发展 | 第35页 |
(二) "反思性教学"促成旅游教师为"研究者" | 第35页 |
二、旅游高校良性竞争的选择 | 第35-36页 |
(一) 旅游高校之间竞争激烈 | 第35页 |
(二) "反思性教学"降低旅游高校人力成本 | 第35-36页 |
三、旅游高校师德建设的需要 | 第36页 |
(一) 旅游高校教师道德危机潜伏 | 第36页 |
(二) "反思性教学"增强旅游教师的道德感 | 第36页 |
四、旅游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 | 第36-38页 |
(一) 旅游教学质量堪忧 | 第36-37页 |
(二) "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提高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途径分析 | 第38-47页 |
第一节 优化社会环境 | 第38-40页 |
一、构建反思社会文化 | 第38-39页 |
(一) 厘清传统文化束缚 | 第38页 |
(二) 倡导反思价值观 | 第38-39页 |
二、营造校园反思氛围 | 第39页 |
(一) 支持反思 | 第39页 |
(二) 形成群体反思 | 第39页 |
三、发挥教育主管机构作用 | 第39-40页 |
(一) 强化服务意识 | 第39-40页 |
(二) 完善培训机制 | 第40页 |
第二节 完善旅游高校培养体制 | 第40-43页 |
一、强化培养理念 | 第40-41页 |
(一) 明确"反思"理念的重要性 | 第40页 |
(二) 多种渠道促进观念转变 | 第40-41页 |
二、丰富培养方法 | 第41-42页 |
(一) 巩固常规方法 | 第41页 |
(二) 创新培养方法 | 第41-42页 |
三、健全培养制度 | 第42-43页 |
(一) 加大培养力度 | 第42-43页 |
(二) 重构评价制度 | 第43页 |
第三节 提高旅游教师自身素质 | 第43-47页 |
一、转变自身角色 | 第43-44页 |
(一) 明确"反思者"的重要性 | 第43页 |
(二) 积极实践"反思者"角色 | 第43-44页 |
二、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 第44-45页 |
(一) 反思传统理论 | 第44页 |
(二) 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 | 第44-45页 |
三、掌握具体方法 | 第45-47页 |
(一) 个人学习自传法 | 第45页 |
(二) 角色模型描述法 | 第45页 |
(三) 叙事法 | 第45-46页 |
(四) 教学录像法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 第47-48页 |
一、确定教学问题 | 第47页 |
二、观察分析 | 第47页 |
三、重新概括 | 第47-48页 |
四、实际验证 | 第48页 |
第二节 旅游常规教学与反思性教学比较—以地陪导游服务教学为例 | 第48-52页 |
一、旅游常规教学 | 第48-50页 |
(一) 教学前的活动 | 第48-49页 |
(二) 教学中的活动 | 第49-50页 |
(三) 教学后的活动 | 第50页 |
二、旅游反思性教学 | 第50-51页 |
(一) 教学前的活动 | 第50页 |
(二) 教学中的活动 | 第50-51页 |
(三) 教学后的活动 | 第51页 |
三、旅游常规教学与旅游反思性教学的比较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旅游反思性教学评价 | 第52-56页 |
一、评价目的 | 第52-53页 |
二、评价方式 | 第53-54页 |
三、评价标准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8页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6页 |
二、研究的主要成绩与创新之处 | 第56页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