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选题原因 | 第7页 |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7-8页 |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2 墨子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 第9-27页 |
·墨子人才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古代的影响 | 第9-12页 |
·时代背景 | 第9页 |
·个人经历 | 第9-10页 |
·思想渊源 | 第10-11页 |
·墨子人才观对中国古代的影响 | 第11-12页 |
·墨子人才思想的出发点——兼爱 | 第12-14页 |
·"兼爱"的内涵 | 第13页 |
·"兼爱"形成的人性论基础 | 第13页 |
·"兼爱"在人才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 第13-14页 |
·墨子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 第14-16页 |
·将"尚贤"视为"为政之本" | 第14-15页 |
·将"众贤"看作"为政之要" | 第15页 |
·将"举贤"当成"为政之能" | 第15-16页 |
·墨子的人才管理方式——尚同控制 | 第16-17页 |
·一同天下之义 | 第16页 |
·同一政策法令 | 第16页 |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 第16-17页 |
·墨子的人际交往思想——兼爱交利 | 第17页 |
·墨子人才观的具体表现 | 第17-27页 |
·人才选拔观 | 第17-20页 |
·墨子人才使用观 | 第20-23页 |
·墨子人才培育观 | 第23-27页 |
3 墨子人才观的现实性 | 第27-43页 |
·墨子人才观的现实意义 | 第27-29页 |
·企业需以"兼爱交利"思想作为管理的基石 | 第27页 |
·企业要以"尚贤"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27-28页 |
·管理民主化仍需以"尚同"来维持权力中心 | 第28-29页 |
·墨子人才观的当代借鉴 | 第29-37页 |
·墨子人才选择观的当代借鉴 | 第29-30页 |
·墨子人才使用观的当代借鉴 | 第30-34页 |
·墨子人才培育观的当代借鉴 | 第34-35页 |
·墨子人才交往观的当代借鉴 | 第35-36页 |
·墨子人才管理体制的当代借鉴 | 第36-37页 |
·墨子人才观生命力延续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基于规律认知基础上的提炼 | 第37-38页 |
·竞争性社会背景的相似性 | 第38-39页 |
·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和认知 | 第39-40页 |
·墨子人才观的现实局限性 | 第40-43页 |
·人才任用的功利主义 | 第40-41页 |
·下同于上的控制风险 | 第41-42页 |
·缺乏完善的参与管理 | 第42-43页 |
4 案例分析:AO史密斯公司管理实践与墨子人才观的神合 | 第43-54页 |
·A.O.史密斯的管理文化与墨子人才观的融合 | 第43-44页 |
·A.O.史密斯的人才选拔与墨子人才观的吻合 | 第44-45页 |
·A.O.史密斯的人才使用与墨子人才观的契合 | 第45-50页 |
·岗位流动(史)vs.人尽其才(墨) | 第45-46页 |
·绩效管理(史)vs.人才考核(墨) | 第46-47页 |
·正面激励(史)vs.奖善罚暴(墨) | 第47-48页 |
·信任关怀(史)vs.得下之情(墨) | 第48-50页 |
·A.O.史密斯的人才培育与墨子人才观的贴合 | 第50-51页 |
·A.O.史密斯的管理体制与墨子人才观的切合 | 第51-54页 |
·法治管理(史)vs.有所法度(墨) | 第51-52页 |
·企业文化(史)vs.同天下义(墨) | 第52-54页 |
5 小结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