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贸易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相结合的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导论第15-25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20页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定义第16-18页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相关概念第18-20页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第20-23页
     ·研究思路第20-21页
     ·研究方法第21页
     ·文章结构安排第21-23页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第23-25页
     ·创新之处第23-24页
     ·有待研究的问题第24-25页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25-39页
 第一节 贸易理论框架下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成因分析第25-28页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第25-27页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新贸易理论分析第27-28页
 第二节 不完全契约理论框架下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成因分析第28-35页
     ·契约化的投入品密集度的测量方法第29-30页
     ·生产率异质性和契约化投入品密集度第30-31页
     ·市场厚度与匹配效应第31-32页
     ·李嘉图比较优势的扩展第32-34页
     ·激励理论下的权衡第34页
     ·总结性评论第34-35页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度量第35-39页
     ·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方法直接度量产品内贸易第35-36页
     ·联合国广义分类法(BEC)第36-37页
     ·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估算产品内贸易的方法第37-39页
第二章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础及其组织方式选择第39-67页
 第一节 贸易理论框架下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成因分析第39-44页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第39-42页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新贸易理论基础第42-44页
 第二节 不完全契约理论及 GHM模型基本框架第44-49页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内容第44-45页
     ·GHM模型基本框架第45-49页
 第三节 不完全契约下企业组织方式选择第49-67页
     ·封闭经济模型第49-62页
     ·开放的两国模型第62-65页
     ·小结第65-67页
第三章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现状分析:以亚洲经济体为例第67-96页
 第一节 亚洲经济体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现状第67-76页
     ·亚洲经济体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概况第67-68页
     ·亚洲经济体产品内贸易的结构分析第68-71页
     ·亚洲经济体产品内贸易的竞争力分析第71-73页
     ·亚洲经济体产品内贸易相似性分析第73-76页
 第二节 中国产品内贸易现状分析第76-86页
     ·中国产品内贸易概况第76-81页
     ·中国产品内贸易在亚洲生产区域中的地位第81-82页
     ·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产品内贸易的主要方式第82-86页
 第三节 中国产品内贸易的投入产出分析第86-96页
     ·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第86-90页
     ·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测算第90-95页
     ·小结第95-96页
第四章 产品内贸易成因的实证分析:以亚洲经济体为例第96-111页
 第一节 实证模型的建立与变量说明第96-102页
     ·产品内贸易成因的实证模型的建立第96-97页
     ·变量的解释与说明第97-100页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第100-102页
 第二节 实证模型的检验和分析第102-105页
     ·实证模型检验第102-105页
     ·实证模型结果分析第105页
 第三节 亚洲经济体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动态评估第105-111页
     ·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105-108页
     ·亚洲各经济体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的总分值与动态发展第108-110页
     ·小结第110-111页
第五章 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11-118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第111-114页
     ·主要结论第111-113页
     ·未来研究方向第113-114页
 第二节 发展我国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相关政策建议第114-118页
     ·中国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114-115页
     ·我国发展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政策建议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7页
附录第12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期我国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分析
下一篇: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5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