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新区域主义理论观点 | 第14页 |
·次区域合作理论阐述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新区域主义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19-33页 |
·新区域主义理论引入 | 第19-26页 |
·新区域主义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新区域主义指导下的区域合作新思维 | 第21-26页 |
·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引入 | 第26-33页 |
·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概述 | 第26-29页 |
·次区域合作对地区一体化的推动和影响 | 第29-31页 |
·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分析 | 第31-33页 |
3 以新区域主义思维来思考中日韩FTA的发展与障碍因素分析 | 第33-47页 |
·中日韩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必然性 | 第33-39页 |
·中日韩区域合作模式的确定 | 第39-42页 |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及存在的障碍 | 第42-45页 |
·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给中日韩FTA的启示 | 第45-47页 |
4 以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中日韩FTA建设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探讨 | 第47-57页 |
·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圈建设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 第47-51页 |
·与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关的模式框架评析 | 第51-54页 |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构想 | 第51-52页 |
·环黄渤海次区域合作 | 第52-53页 |
·环日本海经济合作 | 第53-54页 |
·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新构想 | 第54-57页 |
·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新构想的机遇环境探讨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5 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及策略探讨---以威海为例 | 第57-74页 |
·威海市参与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 第57-65页 |
·地理优势 | 第57页 |
·历史文化优势 | 第57-58页 |
·经济合作的程度 | 第58页 |
·经济互补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 第58-61页 |
·市场潜力及区域扩展性 | 第61-62页 |
·物理空间可达性 | 第62-63页 |
·制度可达性 | 第63-65页 |
·威海市参与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合作模式设计 | 第65-67页 |
·威海市积极参与次区域合作推动中日韩FTA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67-74页 |
·积极推动参与中韩铁路轮渡建设,打开中日韩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 第67-68页 |
·以中韩铁路轮渡港口建设为契机构建面向东亚中心自由港枢纽 | 第68-70页 |
·优化经济环境,提升经济基础,发展优势产业,开展互补合作 | 第70-71页 |
·拓展多层次交流层面,以交流促推中日韩经贸合作联盟发展 | 第71-72页 |
·适时强化推进以威海为发展源的次区域合作制度化建设 | 第72-74页 |
6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