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置式耕播机“三点悬挂”连接机构的设计、仿真和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 ·立项的背景 | 第12-14页 |
| ·吉林省实地情况 | 第14-15页 |
| ·联合作业的优势 | 第15页 |
| ·国内外耕播机发展状况及连接形式 | 第15-18页 |
| ·国外耕播机及连接形式 | 第15-16页 |
| ·国内耕播机及连接形式 | 第16-18页 |
|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整机及“三点悬挂”连接机构的设计 | 第20-38页 |
| ·整机设计方案 | 第20页 |
| ·两个单机的选取及其相应结构配置 | 第20-22页 |
| ·连接机构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 ·单机有效间距确定 | 第23-32页 |
| ·单机最长有效间距确定 | 第23-27页 |
| ·单机最短有效间距确定 | 第27-32页 |
| ·正转旋耕抛土距离的确定 | 第27-31页 |
| ·逆转旋耕抛土距离的确定 | 第31-32页 |
| ·连接机构的结构与分析 | 第32-36页 |
| ·连接机构基本结构介绍 | 第32-33页 |
| ·“三点悬挂”连接机构仿形理论分析及仿形量计算 | 第33-36页 |
| ·仿形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 ·仿形量计算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地形模拟和连接机构的评价标准 | 第38-46页 |
| ·模拟起伏地形 | 第38-39页 |
| ·连接机构的评价标准 | 第39-45页 |
| ·地轮运动状态分析 | 第39-44页 |
| ·施肥开沟器运动轨迹分析 | 第44页 |
| ·连接机构性能好坏的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连接机构的动态模拟和对比分析 | 第46-64页 |
| ·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 | 第46页 |
| ·PRO/E 和 ADAMS 的联合仿真 | 第46-52页 |
| ·Pro/E 及 ADAMS 软件简介 | 第46-47页 |
| ·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7-48页 |
| ·Pro/E 与 ADAMS 的数据传输 | 第48-49页 |
| ·系统约束与参数选择 | 第49-52页 |
| ·系统约束的设置 | 第49页 |
| ·参数的选取 | 第49-52页 |
| ·模型驱动的设置 | 第52页 |
| ·ADAMS 仿真设置 | 第52页 |
| ·连接机构的仿真模拟分析 | 第52-63页 |
| ·仿形性能模拟分析 | 第52-60页 |
| ·±4°和±8°模拟地形上的仿真结果 | 第53-57页 |
| ·±12°和±16°模拟地形上的仿真结果 | 第57-60页 |
| ·行驶速度和坡角变化对连接机构仿形性能的影响 | 第60页 |
| ·三点悬挂连接机构与刚性连接机构的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 ·刚性连接简介 | 第60-61页 |
| ·两机构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仿形性能及耕播联合蓄水保墒的试验研究 | 第64-76页 |
| ·连接机构仿形性能试验 | 第64-66页 |
| ·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64-65页 |
| ·试验准备 | 第65页 |
| ·试验机具 | 第65页 |
| ·试验方案 | 第65-66页 |
| ·施肥和播种开沟深度的一致性及播种均匀性测定 | 第66-70页 |
| ·地面起伏曲线的绘制 | 第66-67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7-68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68-70页 |
| ·联合作业与传统作业对春播期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 | 第70-75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70-71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71页 |
| ·数据采集与测量 | 第71-7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 ·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变化 | 第72-74页 |
| ·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变化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