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分化发育 | 第13-14页 |
·叶绿素合成途径 | 第14-15页 |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 | 第15页 |
·叶色突变体的产生方法 | 第15-16页 |
·自发突变 | 第15页 |
·物理和化学诱变 | 第15页 |
·T-DNA 标签法 | 第15-16页 |
·转座子插入法引起的突变 | 第16页 |
·组织培养和基因沉默引发的突变 | 第16页 |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 | 第16页 |
·叶色突变发生的分子机制 | 第16-22页 |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受阻 | 第17页 |
·血红素及吡咯合成途径受阻 | 第17-18页 |
·叶绿体分化途径受阻 | 第18-19页 |
·叶绿体发育途径受阻 | 第19页 |
·质一核信号转导途径受阻 | 第19-20页 |
·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 | 第20-21页 |
·叶绿素降解途径受阻或细胞分裂素增多导致常绿表型 | 第21页 |
·糖分增多导致叶色突变体产生 | 第21页 |
·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途径及类萝卜素合成途径受阻 | 第21页 |
·线粒体编码的基因或蛋白发生突变 | 第21-22页 |
·其它与光系统无直接关系的基因突变 | 第22页 |
·叶色突变基因的表达受光、温调控 | 第22页 |
·水稻叶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22-23页 |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育种利用 | 第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突变体gws 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 | 第25-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25页 |
·突变体温敏特性研究 | 第25页 |
·叶绿素a、b 和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6页 |
·叶绿素的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gws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及农艺性状调查 | 第26-27页 |
·gws 突变体的表型受环境温度影响 | 第27-28页 |
·gws 突变体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gws 突变体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水稻白条纹叶Gws 基因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 第31-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31页 |
·水稻基因组DNA 的提取、PCR 扩增 | 第31页 |
·突变体基因定位过程中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型分析 | 第31页 |
·目标基因区域范围内三个基因组DNA 序列比对及分析 | 第31-32页 |
·Gws 基因结构及同源分析 | 第32-33页 |
·Gws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3-34页 |
·结果 | 第34-39页 |
·白条纹叶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 第34页 |
·白条纹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34-37页 |
·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小亚基基因Gws 的序列分析 | 第37-38页 |
·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小亚基基因Gws 是植物的一个保守基因 | 第38-39页 |
·Gws 基因及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Gws 是最新报道的条纹叶基因Stripe1 的等位基因 | 第39-40页 |
·Gws 与叶绿体DNA 生物合成控制相关 | 第40页 |
·条纹斑马叶性状在水稻育种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分析 | 第42页 |
·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gws 的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 | 第42页 |
·Gws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附录一 CTAB 方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 第53页 |
附录二 8%PAGE 凝胶工作液配方 | 第53-54页 |
附录三 快速银染显色 | 第54页 |
附录四 目标基因区域内三个基因组DNA 序列比对及分析 | 第54-55页 |
附录五 普通琼脂糖凝胶DNA 回收(试剂盒) | 第55页 |
附录六 大肠杆菌转化 | 第55页 |
附录七 RNA 抽提(用 TRIzol 提取水稻植株的总 RNA) | 第55-56页 |
附录八 Gws 基因的 1st-strand cDNA 合成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