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词 | 第9-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7-18页 |
| 第2章 癫痫病征与动物癫痫模型 | 第18-24页 |
| ·癫痫的电生理表现 | 第18-20页 |
| ·癫痫的治疗方法 | 第20-22页 |
| ·大鼠癫痫模型 | 第22-24页 |
| 第3章 深部脑刺激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 | 第24-31页 |
| ·刺激靶点的选择 | 第24-27页 |
| ·丘脑前核 | 第25页 |
| ·丘脑中央内侧核 | 第25-26页 |
| ·小脑 | 第26页 |
| ·海马 | 第26-27页 |
| ·电刺激频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 ·低频电刺激的作用 | 第27-28页 |
| ·高频电刺激的作用 | 第28页 |
| ·刺激频率的作用差异 | 第28-29页 |
| ·深部电刺激抑制癫痫作用机理的假说 | 第29-31页 |
| 第4章 海马脑区的解剖结构及其神经电信号 | 第31-38页 |
| ·海马的解剖结构和神经传导通路 | 第31-33页 |
| ·海马神经电信号 | 第33-38页 |
| ·诱发的群峰电位 | 第34-36页 |
| ·诱发的复合动作电位 | 第36-37页 |
| ·自发场电位和锋电位 | 第37-38页 |
| 第5章 研究方法与材料 | 第38-52页 |
| ·动物实验 | 第38-40页 |
| ·动物急性手术与电极植入 | 第38-39页 |
| ·急性癫痫模型制作 | 第39-40页 |
| ·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 | 第40-44页 |
| ·微电极阵列及其记录技术 | 第40-43页 |
| ·刺激电极及其制作 | 第43-44页 |
| ·电刺激方式及其应用 | 第44-48页 |
| ·利用诱发电位考察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 第45页 |
| ·双脉冲刺激检测局部抑制回路的状态 | 第45-46页 |
| ·短脉冲串的重复刺激 | 第46-47页 |
| ·局部直流电场刺激 | 第47-48页 |
| ·神经电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 第48-50页 |
| ·诱发群峰电位的分析 | 第49页 |
| ·神经元锋电位发放的分析 | 第49-50页 |
| ·场电位的功率谱分析 | 第50页 |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50-52页 |
| 第6章 通过群峰电位考察电刺激对神经组织的作用 | 第52-69页 |
| ·正常神经组织中电刺激作用对群峰电位的影响 | 第52-59页 |
| ·刺激频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刺激强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刺激持续时间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电刺激对双刺激诱发电位的影响 | 第58-59页 |
| ·PTX癫痫模型中电刺激作用对群峰电位的影响 | 第59-65页 |
| ·群峰电位的变化 | 第60-61页 |
| ·持续高频刺激前后癫痫发作强度的变化 | 第61-63页 |
| ·重复的短脉冲串对癫痫发作的抑制作用 | 第63-65页 |
| ·讨论 | 第65-69页 |
| ·电刺激对正常海马神经组织的作用 | 第65-67页 |
| ·电刺激对癫痫发作的海马神经组织的作用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第7章 通过神经元锋电位的发放考察电刺激的抑制作用 | 第69-75页 |
| ·脉冲电刺激对锋电位发放的影响 | 第69-71页 |
| ·直流电场对锋电位发放的作用 | 第71-72页 |
| ·讨论 | 第72-75页 |
| 第8章 电刺激对轴突纤维的作用 | 第75-78页 |
| ·结果 | 第75-77页 |
| ·讨论 | 第77-78页 |
| 第9章 电刺激对两侧海马区作用的差异 | 第78-84页 |
| ·两侧诱发群峰电位在电刺激期间和结束后的变化差异 | 第78-80页 |
| ·电刺激对左右两侧海马CA3区的锋电位的作用差异 | 第80-81页 |
| ·PTX诱发癫痫发作前后电刺激对两侧海马作用的比较 | 第81-82页 |
| ·讨论 | 第82-84页 |
| 第10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4-88页 |
| ·研究结果总结 | 第84-86页 |
| ·相关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2-10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