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维权运动中的动员--基于一个个案的考量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21页
 一、问题意识第10-13页
 二、理论背景:国家—社会关系第13-14页
 三、文献回顾第14-18页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第18-21页
第一章 社会运动视角下的网络维权事件及其个案选择第21-34页
 第一节 社会运动视角下的网络维权事件:何以可能?何以可为第21-25页
 第二节 理性与情感:社会运动研究的两种逻辑脉络第25-30页
 第三节 个案选择以及文本抽取说明第30-31页
 第四节 "杭州飙车事件"概述第31-34页
第二章 身份建构与结构归因:网络维权运动中的理性动员第34-52页
 第一节 杭州人、网民、公民—媒介话语下的集体认同塑造第34-45页
  一、"杭州人"、"新杭州人"——地方共同体第36-39页
  二、网民、老百姓、湖南人——模糊、浮动的认同第39-42页
  三、公民身份(citizenship)第42-45页
 第二节 结构归因与制度建设:媒介话语下的集体行动框架建构与调整第45-50页
  一、公共安全框架第46-47页
  二、社会公平正义框架第47-48页
  三、法律制度建设框架第48-50页
 第三节 意义建构与社会变迁:个体事件中的社会意义阐发第50-52页
第三章 苦难展示与嘲弄讽刺:网络维权运动中的情感动员第52-65页
 第一节 社会运动中的情感逻辑第52-54页
 第二节 "受难叙事"——苦难展示第54-58页
  一、"再现"弱者疾苦第55-56页
  二、"个人化"的苦难叙述第56-58页
 第三节 嘲弄讽刺:仪式化的"自我表演"第58-63页
  一、网民情感宣泄的"自我表演"第58-61页
  二、仪式化的表演:抵制与抗争的权力术第61-63页
 第四节 社会心理、网络与社会情绪的表达第63-65页
结语 媒介话语下的国家—社会互动与变迁第65-72页
 一、转型社会公共表达促进国家——社会互动与变迁第65-67页
 二、转型社会公共表达之局限性第67-68页
 三、转型社会公共表达与公民社会"生产"第68-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以2008-2010突发公共事件为例
下一篇:人民日报《民主政治》周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