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以2008-2010突发公共事件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20页
 (一) 研究综述第11-15页
  1. 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第11-13页
  2. 新媒体环境及其影响研究第13-15页
 (二)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15-16页
 (三) 相关名词解释第16-20页
二、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历程、动力和作用第20-34页
 (一) 曲折发展的信息公开历程第20-25页
  1.逐步开放的政策第20-23页
  2. 电子政府的建立第23-25页
  3. 新闻发言人制度第25页
 (二) 政府信息公开的动力分析第25-28页
  1. 建设服务型政府第25-26页
  2. 社会发展的要求第26-28页
     ·人口素质第26-27页
     ·社会转型第27-28页
  3. 信息技术的发展第28页
 (三) 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28-34页
  1.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第29页
  2. 公布准确信息,遏制谣言第29-30页
     ·谣言产生的原因第29-30页
     ·控制谣言第30页
  3. 信息收集与反馈,保证政策准确性第30-31页
  4. 引导舆论,保持社会稳定第31-32页
  5. 维护国家形象第32-34页
三、新媒体的影响:泛传播平台与泛传播终端的形成第34-40页
 (一) 信息传播发生结构性变化第34-36页
  1. 个人层面:信息瞬间交流第34页
  2. 社会层面:交流跨越地域限制第34-35页
  3. 政府层面:信息管理难度加大第35-36页
 (二)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第36-37页
  1. 零进入壁垒第36页
  2. 公众的角色转换第36-37页
 (三) 信息传播方式的新变化第37-40页
  1. 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第37页
  2. 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第37-38页
  3. 公众无障碍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第38页
  4. 各类媒体融合速度加快第38-40页
四、案例分析政府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第40-58页
 (一) 突发事件案例及其分析第40-46页
  1. "5.12"地震、"H1N1"甲流等灾害性事件第40-41页
  2. 广元蛆橘、杞县辐射等局部性影响突发事件第41-44页
  3. "躲猫猫"、"钓鱼执法"执法类事件第44-45页
  4. "石首"群体性突发事件第45-46页
 (二) 突发事件中的政府、新媒体与公众第46-58页
  1. 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第46-51页
     ·灾害性事件信息完全公开第46-47页
     ·局部性影响突发事件信息反应迟缓第47-49页
     ·政府自身违法,不敢公开信息第49-50页
     ·政府缺位信息公开第50页
     ·"私媒体":突发事件中的双刃剑第50-51页
  2. 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第51-54页
     ·政府:可控的信息管理第51-52页
     ·公众:详尽的信息第52-53页
     ·媒体:进退惟谷第53-54页
  3. "新媒体"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挑战第54-58页
     ·"堵"与"疏":政府信息处理的选择第54-55页
     ·"快"与"慢":政府与新媒体速度的竞争第55-56页
     ·"真"与"假":政府与新媒体公信度的比较第56-58页
五、探索构建有序的信息公开机制第58-71页
 (一) 媒体、公众与政府第58-60页
  1. 政府、公众与媒体的博弈第58-59页
  2. 政府重视、支持新媒体的发展第59-60页
  3. 新媒体环境拓宽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第60页
 (二) 他山之石第60-62页
  1. 依法管理第60-61页
  2. 建立监控信息系统第61页
  3. 政府与媒体的有效互动第61-62页
  4. 提高公众对信息的判断力第62页
 (三) 信息公开机制构建的策略第62-71页
  1. 完善立法,信息公开有法可依第62-64页
  2.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64-68页
     ·政府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第64-65页
     ·注重舆情分析,及时解答疑问第65-66页
     ·反腐倡廉,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第66页
     ·根据新媒体的特点进行"议程设置"第66-68页
  3. 构建有序的信息公开架构第68-71页
六、结束语第71-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与《申报》广告(1912-1926)
下一篇:网络维权运动中的动员--基于一个个案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