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木材应用的历史意义 | 第9页 |
·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兴起 | 第9-10页 |
·地域性建筑发展中木材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与实践 | 第11页 |
·国内研究与实践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木材材料概述 | 第14-29页 |
·木材的基本属性 | 第14-19页 |
·木材的工程性质 | 第14-16页 |
·木材材质的艺术表现力 | 第16-19页 |
·当代木材材料的新特点 | 第19-29页 |
·木材材料技术的进步 | 第19-22页 |
·木材结构形态的创新 | 第22-29页 |
第三章 木材在地域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 第29-59页 |
·“切磋琢磨”——对木材内质的探究、挖掘、发展的应用策略 | 第29-36页 |
·就地取材与适宜技术的再利用 | 第29-31页 |
·现代集成材与技术更新 | 第31-34页 |
·材料的突破性创新设计 | 第34-36页 |
·“推本溯源”——对地域形体空间的提炼、加工、再现的应用策略 | 第36-43页 |
·抽象模拟古典形式——对传统样式外貌——“形”的再现 | 第36-38页 |
·遵循原有比例关系——对传统空间内质——“神”的重生 | 第38-43页 |
·“琴瑟合鸣”——与地域文化意象的暗合、呼应、共鸣的的应用策略 | 第43-50页 |
·表皮与文化的暗合—— 对地域建筑符号的提炼 | 第43-45页 |
·形体与文化的呼应—— 图案纹样的意义 | 第45-47页 |
·空间与文化的共鸣—— 时空变迁下的生活什物 | 第47-50页 |
·“大象无形”—— 与地域环境的共存、共生、共荣的应用策略 | 第50-59页 |
·引入环境——对空间的延展、开放 | 第50-53页 |
·融入环境——对空间的拓扑、聚落 | 第53-59页 |
第四章 木材与其它材料组合运用时的艺术表现策略 | 第59-77页 |
·传统与现代材料的组合—— 木材与信息时代的玻璃 | 第59-65页 |
·玻璃的工程性质与文脉特征 | 第59-61页 |
·组合方式和组合特征 | 第61-65页 |
·传统与乡土材料的组合—— 木材与地域材质的砖石 | 第65-69页 |
·砖石的工程性质与文脉特征 | 第65页 |
·组合方式与组合特征 | 第65-69页 |
·传统与技术材料的组合—— 木材与从结构支撑到结构表现的钢铁材料 | 第69-77页 |
·钢铁材料的工程特性与文脉特征 | 第69-70页 |
·组合方式与组合特征 | 第70-77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地域性木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77-81页 |
·开放性—— 开放融通的态度 | 第77-78页 |
·整体性—— 整体统一的原则 | 第78-79页 |
·实际化—— 因地制宜的思想 | 第79页 |
·适宜化—— 技术适宜的选择 | 第79-80页 |
·公众化—— 公众参与的方法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5页 |